败屋拥破衲,惊飙漫飕飗。
不离当处人见,操彗上蓝游。
弹指九州四海,浪说其来云聚,其去等风休。
莫作袈裟看,吾道惯聃丘。齐死生,同宠辱,泯春秋。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闲举前人公案,试问把锄空手,何似步骑牛。
会得个中语,净土在阎浮。
败屋拥破衲,惊飙漫飕飗。
不离当处人见,操彗上蓝游。
弹指九州四海,浪说其来云聚,其去等风休。
莫作袈裟看,吾道惯聃丘。齐死生,同宠辱,泯春秋。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闲举前人公案,试问把锄空手,何似步骑牛。
会得个中语,净土在阎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水调歌头(其五)用王冲之韵赠僧定渊》。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佛教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败屋拥破衲,惊飙漫飕飗"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山林景象,其中“败屋”和“破衲”传达出一份萧瑟与孤寂,而“惊飙漫飕飗”则是对风声的生动刻画,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粗犷氛围。
"不离当处人见,操彗上蓝游"表明诗人对于佛教僧侣那种不随波逐流、专注于自己的修行生活的赞赏。这里“不离”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而“操彗上蓝游”则是对僧侣在精神世界中自由漫步的一种美好描述。
"弹指九州四海,浪说其来云聚,其去等风休"这几句诗通过弹指之间能够涵盖广阔空间的意象,表达了对于佛法无边和心灵自由奔走的赞叹。这里“九州四海”代表了广大无垠,“其来云聚”和“其去等风休”则是对自然界变化与佛法修行相契合的一种诗意表达。
"莫作袈裟看,吾道惯聃丘。齐死生,同宠辱,泯春秋"这几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主张。“莫作袈裟看”是对外在形式的警示,“吾道惯聃丘”则表明自己已经习惯于这种精神修行之路。而“齐死生,同宠辱,泯春秋”则是在强调生与死、尊贵与屈辱以及四季更迭对于心灵修行者而言是平等的。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闲举前人公案,试问把锄空手,何似步骑牛。会得个中语,净土在阎浮"这几句诗则是在反思世间的名利与佛教中的“空”概念。“高名厚利”是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批评,而“眇若天地一蜉蝣”则是用一个微小的比喻来表达这种批评。接着,“闲举前人公案,试问把锄空手”是诗人在提及佛教中的修行故事,并以此自省。而最后“何似步骑牛。会得个中语,净土在阎浮”则是在探讨如何通过佛法的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超脱。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和佛教僧侣的生活,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于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