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遗迹表萧梁,开卷犹疑贝叶香。
口偈澜翻原了了,人寰雾合自茫茫。
孤生拳竹初宜杖,悲诵残僧已穴床。
如此登高应不负,分经台上展重阳。
名山遗迹表萧梁,开卷犹疑贝叶香。
口偈澜翻原了了,人寰雾合自茫茫。
孤生拳竹初宜杖,悲诵残僧已穴床。
如此登高应不负,分经台上展重阳。
这首诗《十九日上分经台》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诗中描绘了对名山古迹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在分经台上登高远眺的情景。
首联“名山遗迹表萧梁,开卷犹疑贝叶香”,以“名山遗迹”和“萧梁”开篇,暗示了历史的久远与文化的积淀,仿佛在阅读古籍时还能嗅到贝叶经的香气,流露出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与怀念。
颔联“口偈澜翻原了了,人寰雾合自茫茫”,运用比喻手法,将口头传颂的教义比作波澜壮阔的江水,清晰可辨;而将纷繁复杂的人间世事比作迷雾重重,难以看清,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孤生拳竹初宜杖,悲诵残僧已穴床”,通过描述一个孤独的僧人手持竹杖,悲声诵读,以及僧人床榻已被老鼠打洞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修行者生活状态的同情与对世间苦痛的体悟。
尾联“如此登高应不负,分经台上展重阳”,点明了诗人在分经台上登高的目的,不仅是欣赏美景,更是为了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寓意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不应忘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宗教文化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梅花折去一枝春。人在太湖滨。
天生襟度容江海,每开尊、坐客如云。
此日醉逢蓬矢,吾儿应吐华茵。湖光山色净无尘。
鱼鸟总情亲。姑苏台上遥相望,见湖山、如见伊人。
绿发年华全盛,白眉声誉方新。
记年时东走避风尘,随处觅桃源。
偶相逢一笑,堠山西畔,乔木参天。
百尺元龙楼上,下榻许高眠。
鼓我瓠巴瑟,鱼鸟欣然。
每日春风池馆,有竹林诸阮,醉袖联翩。
要簪花捧砚,常挟两飞仙。
又安知、桑田变海,竟飘零、老去雪盈颠。
绨袍外、故人余意,肝胆雕镌。
秋气集太虚,夕光溥高树。
时闻阴液坠,暗识商飙度。
旎旎星动林,英英月霏雾。
凉扃息尘想,幽琴寄玄悟。
寂历松上声,逍遥丘中趣。
钧天澹斜景,银汉蔼微素。
古调今所稀,大音谁能喻。
仙人饮沆瀣,寿命金石固。
千岁不可期,空歌徒延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