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这首清代赵怀玉的《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描绘了一幅清晨山行的画卷。首句“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写出了早晨山中景色,太阳尚未升高,云雾缭绕,如同白色的帐幔。接着,“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通过“花明”与“残月”对比,展现出黎明时分的光影交错,十里范围内景色相似,充满宁静。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描绘了诗人乘坐蓝色小车登高远望,群山峻岭间,人的面庞仿佛在层峦叠嶂中排列。随后,“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形容视野豁然开朗,青翠的山色与金碧辉煌的天际形成鲜明对比。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表达了对原始森林的赞叹,虽然柘树众多已不复见,但仍有十丈高的松树留存。接下来,诗人提及了潭柘寺的历史,“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暗示着寺庙的悠久历史。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描绘了在山间溪流中饮酒嬉戏的场景,风声、钟声与自然和谐共处。“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表达出对古人遗迹的追思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最后,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山势雄伟,日光斜照,石色鲜明。在闲静的山寺中度过时光,内心感到舒畅。僧人备好斋饭,诗人则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所见,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吴郎示我真逸图,生绡半幅云雾裂。
高堂挂之夏六月,飒飒寒风堕林叶。
纵横乱瀑坠高崦,千峰万峰路明灭。
峰回路转天欲尽,似有孤亭架木末。
其下巨石盘长松,枫丹栗黄秋事浓。
松间讲易三两翁,秦时四皓须眉同。
一翁击阮一坐啸,其一恍似东园公。
斟酌兹图定谁笔,神品铮铮世无匹。
细看树石用勾法,人道王维字摩诘。
或言近出赵千里,往往抽毫弄金碧。
呜呼王赵不可作,纵复天工繄谁识。
须臾暝色来朱栏,耳边潏潏来飞泉。
吾将追逐黄与绮,坐占孤亭号角里。
葡萄之酒琥珀缸,金罍玉斝春茫茫。
博山炉焚沉水香,翠屏朱户罗笙簧。
援琴鼓瑟流清商,洞箫遏云声飞扬。
珠帘不捲凝夜霜,千花万花夹华堂。
明星烂烂出东方,左挟安陵右龙阳。
美人翠袖娇红妆,秦城卫女纷成行。
愿君一盼生辉光,清歌盈盈绕画梁,夜如何其夜未央。
神交岂在面,片诺为生平。
缅彼古圣贤,立谈盖自倾。
伊人瑚琏器,光辉耀连城。
跫然穷谷中,晤言托同声。
朱弦久摧绝,为子绕夜鸣。
伤哉白日暮,俟彼黄河清。
金石有时泐,浮华安足营。
所希大业崇,努力追炎京。
百世犹比肩,千载垂令名。
区区九州内,胡惧不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