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半天下,始到东海隅。
水落嶕石出,中飞两鹈鹕。
情知瑰奇产,势与险阻俱。
在夷岂必陋,虽圣犹乘桴。
吭风丹穴凤,尾雨青丘狐。
幸随任公子,不愧七尺躯。
我行半天下,始到东海隅。
水落嶕石出,中飞两鹈鹕。
情知瑰奇产,势与险阻俱。
在夷岂必陋,虽圣犹乘桴。
吭风丹穴凤,尾雨青丘狐。
幸随任公子,不愧七尺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遍天下后,首次抵达东海边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首句“我行半天下,始到东海隅”点明了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东海之滨。接着,“水落嶕石出,中飞两鹈鹕”描绘了海水退去后露出的嶙峋岩石,以及两只鹈鹕在空中飞翔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情知瑰奇产,势与险阻俱”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期待,同时也认识到探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困难和挑战。接下来,“在夷岂必陋,虽圣犹乘桴”则进一步阐述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认为即便是偏远之地,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使是圣贤也需要借助舟筏来渡过难关,强调了对平等与多元的尊重。
“吭风丹穴凤,尾雨青丘狐”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风中的凤凰与雨中的狐狸分别象征着高贵与平凡,展示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和谐共存。最后,“幸随任公子,不愧七尺躯”表达了诗人希望像任公子一样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不因自己的身体而感到羞愧,体现了积极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元代文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为谁来晚。甚玉关倦羽,恋群不散。
认爪印、那计东西,正日冷山河,自嫌程远。
剩字书空,祗伴的、疏疏星点。
带边声几许,雪后上林,盼开愁眼。还惊岁华荏苒。
已随阳信阻,岭梅遥怨。
念此去、多少风霜,纵耽误秋来,料逢春转。
柳岸烟行,待马首、那时相见。
指落霞、一朵峰青,阵云漫掩。
有客来自高句丽,遗我一幅丈二纸。
纤白只如松顶云,光明不减吴江水。
藏之箧笥今七年,妻孥爱惜如纨绮。
至正乙巳三月初,王郎远来访老夫。
升堂饮茶礼未毕,索纸为画云山图。
初为乱石势已大,橐驼连拳马牛卧。
忽焉披地高入天,欲堕不堕令人怕。
其阳倒挂扶桑日,其阴积雪深千尺。
日射阴崖雪欲消,百谷春涛怒相激。
林下丈人心自闲,被服如在商周间。
问之不言唤不返,源花莫莫愁人颜。
老夫见之重叹息,何由致我共绝壁。
王郎王郎莫爱惜,我买私酒润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