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渴惟高枕,谁将茗叶分。
色馀仙穴润,香供隐人芬。
啜似餐丹露,烹疑煮碧云。
清风北窗下,忽见武夷君。
病渴惟高枕,谁将茗叶分。
色馀仙穴润,香供隐人芬。
啜似餐丹露,烹疑煮碧云。
清风北窗下,忽见武夷君。
这首诗描绘了对武夷茶的赞美与欣赏。诗人以“病渴”开篇,表达了对茶的渴望,随后通过“高枕”这一动作,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生活情境。接着,诗人借“茗叶分”这一细节,巧妙地引入了对武夷茶的馈赠,体现了管山人的慷慨与友情。
“色馀仙穴润”,诗人运用比喻,将茶的色泽比作仙穴之润泽,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暗示了茶的品质之高。而“香供隐人芬”则进一步强调了茶香的独特与珍贵,仿佛是为隐居之人所专享的香气。
“啜似餐丹露,烹疑煮碧云”两句,通过对比和想象,生动地描绘了品茶时的感受。饮茶如同品尝仙露,烹煮茶水仿佛煮沸了碧绿的云雾,既表现了茶的美味,也展现了诗人对茶的极高评价。
最后,“清风北窗下,忽见武夷君”一句,不仅描绘了品茶时的环境——清风徐来,北窗之下,更暗含了诗人与武夷茶之间的精神交流,仿佛在清风中,诗人与武夷茶的精魂相遇,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武夷茶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茶的色、香、味之美,更传达了诗人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雅趣的追求。
橘幽篁,一径深曲。
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
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
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
兴尽悲来,醉吟成调古城阴。
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
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
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古城阴。
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
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
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余颇喜自制曲。
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与鸥为客。
绿野留吟屐。
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
一亭寂寞。
烟外带愁横,荷苒苒,展凉云,横卧虹千尺。
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
万绿正迷人,更愁入、山阳夜笛。
百年心事,惟有玉阑知,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