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有更鼓,一更如夜长。
山中无更鼓,长夜益凄凉。
初更剔灯坐,灯花灿光芒。
但愿得好睡,不复望嘉祥。
伏枕当二更,须臾到旧乡。
梦怯王令严,回首何匆忙。
开眼见窗白,疑是日之光。
披衣步前檐,星斗乱交横。
约略三更候,掩扉强依床。
敝絮轻如纸,病骨冷如霜。
展转多呻吟,百计觅睡方。
四更至五更,揣摩竟难详。
只闻山鬼啸,不闻鸡口张。
盼盼复盼盼,天运岂无常。
同卧皆熟寐,唯予起徬徨。
将恐长如此,万古黑茫茫。
城中有更鼓,一更如夜长。
山中无更鼓,长夜益凄凉。
初更剔灯坐,灯花灿光芒。
但愿得好睡,不复望嘉祥。
伏枕当二更,须臾到旧乡。
梦怯王令严,回首何匆忙。
开眼见窗白,疑是日之光。
披衣步前檐,星斗乱交横。
约略三更候,掩扉强依床。
敝絮轻如纸,病骨冷如霜。
展转多呻吟,百计觅睡方。
四更至五更,揣摩竟难详。
只闻山鬼啸,不闻鸡口张。
盼盼复盼盼,天运岂无常。
同卧皆熟寐,唯予起徬徨。
将恐长如此,万古黑茫茫。
这首诗名为《不寐作》,由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的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
首句“城中有更鼓,一更如夜长”描绘了城市中更鼓的声音,仿佛夜晚变得更加漫长。接着“山中无更鼓,长夜益凄凉”对比山中没有更鼓,夜晚显得更加孤寂凄凉。通过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接下来,“初更剔灯坐,灯花灿光芒”描述了诗人点燃灯火,独自坐着等待入睡的情景。然而,“但愿得好睡,不复望嘉祥”,表达了诗人对睡眠的渴望,却不再抱有任何美好的期望。
“伏枕当二更,须臾到旧乡”暗示诗人试图在梦中寻找慰藉,但醒来后却发现回到了现实。“梦怯王令严,回首何匆忙”表现了梦境中的紧张与匆忙,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开眼见窗白,疑是日之光”描绘了诗人从梦中惊醒,看到窗外已泛白,误以为是日出的错觉。“披衣步前檐,星斗乱交横”则展现了诗人起身后的迷茫与无助。
“约略三更候,掩扉强依床”描述了诗人试图再次入睡,但时间已近三更,难以入眠。“敝絮轻如纸,病骨冷如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体的虚弱与寒冷。
“展转多呻吟,百计觅睡方”表达了诗人为了入睡而尝试各种方法,但均未能成功。“四更至五更,揣摩竟难详”说明诗人整夜未眠,直到天亮仍未找到答案。
最后,“只闻山鬼啸,不闻鸡口张”通过自然界的声响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恐惧。“盼盼复盼盼,天运岂无常”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疑问与期待。“同卧皆熟寐,唯予起徬徨”强调了诗人与他人的不同处境。“将恐长如此,万古黑茫茫”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与恐惧。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深夜失眠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自我存在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