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叹中绝,今将五十秋。
近日稍稍贵,追踪慕前流。
曾未三数人,得与古昔俦。
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
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求。
不知前日工,随纸泯已休。
颜书苟不佳,世岂不宝收。
设如杨凝式,言且直节修。
又若李廷中,清慎实罕侔。
乃知爱其书,兼取为人优。
岂书能存久,贤哲人焉廋。
非贤必能此,惟贤乃为尤。
其馀皆泯泯,死去同马牛。
大尹欧阳公,昨日喜疾瘳。
信笔写此语,谓可忘病忧。
黄昏走小校,寄我东郭陬。
缀之辄成篇,联以助吟讴。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叹中绝,今将五十秋。
近日稍稍贵,追踪慕前流。
曾未三数人,得与古昔俦。
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
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求。
不知前日工,随纸泯已休。
颜书苟不佳,世岂不宝收。
设如杨凝式,言且直节修。
又若李廷中,清慎实罕侔。
乃知爱其书,兼取为人优。
岂书能存久,贤哲人焉廋。
非贤必能此,惟贤乃为尤。
其馀皆泯泯,死去同马牛。
大尹欧阳公,昨日喜疾瘳。
信笔写此语,谓可忘病忧。
黄昏走小校,寄我东郭陬。
缀之辄成篇,联以助吟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对永叔内翰(即欧阳修)的一首韵语回应,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和对贤德人格的推崇。诗中以“肥字”比喻当时流行的过于厚重的书法风格,认为虽然表面可观,但缺乏内在的高雅和精神价值。诗人感叹古代书法艺术的衰落,仅有少数像颜真卿、杨凝式、李廷中这样的贤者能兼具书艺与高尚品格,他们的作品因此得以流传。
梅尧臣强调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人的品性体现,只有贤德之人才能创作出真正耐人寻味的作品。他认为,书法的长久流传并非仅凭技巧,而是贤哲的人格魅力使然。最后,他以欧阳修康复为契机,通过诗歌表达对书法艺术和道德修养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梅尧臣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