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韵语答永叔内翰》
《韵语答永叔内翰》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叹中绝,今将五十秋。

近日稍稍贵,追踪慕前流。

曾未三数人,得与古昔俦。

古人皆能书,独其贤者留。

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求。

不知前日工,随纸泯已休。

颜书苟不佳,世岂不宝收。

设如杨凝式,言且直节修。

又若李廷中,清慎实罕侔。

乃知爱其书,兼取为人优。

岂书能存久,贤哲人焉廋。

非贤必能此,惟贤乃为尤。

其馀皆泯泯,死去同马牛。

大尹欧阳公,昨日喜疾瘳。

信笔写此语,谓可忘病忧。

黄昏走小校,寄我东郭陬。

缀之辄成篇,联以助吟讴。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yǒngshūnèihàn
sòng / méiyáochén

shìrénzuòféizhènglùnmántóu

hòusuīránjiāxiū

tànzhōngjuéjīnjiāngshíqiū

jìnshāoshāoguìzhuīzōngqiánliú

céngwèisānshùrénchóu

rénjiēnéngshūxiánzhěliú

hòushìtuīdànshūqiú

zhīqiángōngsuízhǐmǐnxiū

yánshūgǒujiāshìbǎoshōu

shèyángníngshìyánqiězhíjiéxiū

yòuruòtíngzhōngqīngshènshíhǎnmóu

nǎizhīàishūjiānwèirényōu

shūnéngcúnjiǔxiánzhérényānsōu

fēixiánnéngwéixiánnǎiwèiyóu

jiēmǐnmǐntóngniú

yǐnōuyánggōngzuóchōu

xìnxiěwèiwàngbìngyōu

huánghūnzǒuxiǎoxiàodōngguōzōu

zhuìzhīzhéchéngpiānliáozhùyínōu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对永叔内翰(即欧阳修)的一首韵语回应,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和对贤德人格的推崇。诗中以“肥字”比喻当时流行的过于厚重的书法风格,认为虽然表面可观,但缺乏内在的高雅和精神价值。诗人感叹古代书法艺术的衰落,仅有少数像颜真卿、杨凝式、李廷中这样的贤者能兼具书艺与高尚品格,他们的作品因此得以流传。

梅尧臣强调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人的品性体现,只有贤德之人才能创作出真正耐人寻味的作品。他认为,书法的长久流传并非仅凭技巧,而是贤哲的人格魅力使然。最后,他以欧阳修康复为契机,通过诗歌表达对书法艺术和道德修养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梅尧臣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至福唐会乡人丁镇叔张器先甄云卿项用中赵知录薛主簿同年孙彦忠草酌试院

一同年友七乡人,劝酒那容耳不闻。

尚齿自惊多白发,论文堪笑有红裙。

诗篇共约题孤屿,游宦犹疑在五云。

此会此时宁易得,明朝风月两州分。

(0)

十八坊诗.折桂

月窟何人到,向来标榜新。

如今折桂者,不止一坊人。

(0)

种柳

瀼水东西十里馀,新栽杨柳二千株。

会看耸干参天去,能似甘棠勿剪无。

(0)

行可元章再赋二诗依韵以酬前篇寓二后篇寓三·其二

朋得西南直谅闻,同行宜入仲尼门。

交成一体慕龙友,政在诸家嗤鲁孙。

雪唱纷纭腊天瑞,词源汹涌峡江痕。

二公如月如太白,我亦影随同一尊。

(0)

过毕家池有姓陈者送香橙八颗云有子在太学名景初有佛舍额曰永固院临水而门闭有神祠云江南吴王庙必孙氏也·其三

江东英杰旧孙郎,遗烈于今尚未忘。

犹有神祠枕流水,一间茅屋似昭王。

(0)

飞桥

苏仙诗里见飞桥,欲看虹霓踏玉腰。

我到山中虹始见,杨辉有月印青霄。

(0)
诗词分类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朱诚泳 李之世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释居简 于慎行 虞俦 张宁 袁华 刘绎 黄省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