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夜已寂,一雁度云端。
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
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
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
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
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
空城夜已寂,一雁度云端。
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
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
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
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
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
这首《孤雁》由宋代诗人孔平仲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季节,孤雁在寂静的夜空中飞行的画面。诗中通过雁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孤独、坚持与自我保护的深刻思考。
首句“空城夜已寂”,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城市,万籁俱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一雁度云端”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天空,一只孤雁正穿越云层,独自飞翔,这一景象既展现了雁的坚韧与自由,也暗示了其孤独的状态。
“汀洲亦可止,何不怯霜寒。”这两句诗中,汀洲代表了可供休息的地方,但雁却选择继续飞行,不因霜寒而停下脚步,表现出雁面对困难时的勇敢与坚持。
“岂非防暗祸,惊矫失自安。”这里诗人借雁之口,表达了雁在飞行中可能遭遇的危险,以及在紧张状态下的不安。同时,也隐喻了人在面对未知或潜在威胁时的心理状态。
“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孤雁的叫声在明月下回荡,显得格外凄凉,同时也象征着它在广阔天地中的孤独旅程。这句诗通过雁的叫声和辽阔的天空,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空旷的意境。
“以鹑置怀袖,比汝乏羽翰。”诗人将自己比作鹑鸟,比喻自己如同雁一样,虽然缺乏羽翼,但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蒙恩傍温暖,岂念宵征难。”最后两句诗,诗人表达了即使得到了温暖与帮助,也不忘曾经面临的艰难困苦,体现了对过往经历的铭记与感激。
整体而言,《孤雁》通过孤雁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壮阔,更蕴含了对人生孤独、坚持与自我保护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经历的铭记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