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从偏门入,暮从南堰归。
鲍郎山前路,空翠浮烟霏。
秋令忽已深,病骨频添衣。
向来慕功名,常恐斯心违。
乃今知其难,崦嵫迫残晖。
伯鸾与幼安,尚友或庶几。
到家亦既夕,青灯耿窗扉。
且复取书读,父子穷相依。
早从偏门入,暮从南堰归。
鲍郎山前路,空翠浮烟霏。
秋令忽已深,病骨频添衣。
向来慕功名,常恐斯心违。
乃今知其难,崦嵫迫残晖。
伯鸾与幼安,尚友或庶几。
到家亦既夕,青灯耿窗扉。
且复取书读,父子穷相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片段,展现了他早出晚归的生活轨迹。"早从偏门入,暮从南堰归"简洁明了地叙述了早晨从侧门进城,傍晚则沿着南堰回家。鲍郎山前的景色被赋予空翠浮烟的诗意,暗示着环境的宁静与秀美。
随着季节的推移,"秋令忽已深",诗人感到身体的衰弱,"病骨频添衣",流露出对健康的忧虑。他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功名,意识到实现这些并非易事,"乃今知其难,崦嵫迫残晖",暗示时光荏苒,时不我待。
诗人以历史人物伯鸾和幼安自比,表达对高尚人格的仰慕,希望能接近他们的境界。回家后,夜幕降临,"青灯耿窗扉"营造出清冷而宁静的氛围,"且复取书读,父子穷相依"则揭示出诗人与家人的相濡以沫,通过读书寻求精神寄托。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日常生活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哲思,展现出陆游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