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庐重构傍南墩,乡里衣冠重德门。
四面好山流翠近,百年乔木向春繁。
曾闻藜杖干星象,剩贮芸香待子孙。
今日无心云出岫,甘霖千里逐朱轓。
精庐重构傍南墩,乡里衣冠重德门。
四面好山流翠近,百年乔木向春繁。
曾闻藜杖干星象,剩贮芸香待子孙。
今日无心云出岫,甘霖千里逐朱轓。
这首明代潘希曾的诗《南墩书院为宿州守徐良节题》描绘了一座位于南墩的新建书院,环境清幽,受到乡里尊敬,因为它是以德行高尚的人为名。四周青山环绕,翠色欲滴,百年的老树在春天生机盎然。诗人回忆起这里曾有长者手握藜杖,仰观星象,寓教于乐,书香满室,期待后世子孙能承其遗志。今日诗人自己则如闲云出岫,无心世事,但愿这书院能像甘霖般滋润学子,伴随徐良节的官车行遍千里。整首诗寓含了对教育和人才的期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谁结道人庐,前临博士湖。
名非窜荒李,官是避秦庐。
隐德虽无述,清风不可渝。
严元有孙子,往往混樵渔。
我客怀玉山,有如梓与桑。
地故隶江东,与衢盖邻疆。
自公剖符来,亦既阅雨霜。
非惟衢人安,我民亦小康。
去年旱无收,闾里惊欲惶。
匪藉衢粟输,乌能免流亡。
嗣闻被灾郡,诛赏率亦当。
况于惠比境,于今见何尝。
事虽郁上闻,我民不公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