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方丈病仪成,蓑笠忘来一境清。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
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
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
萧然方丈病仪成,蓑笠忘来一境清。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
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
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为《次韵苏注承议天钵元长老像前捻香》。诗中描述了诗人面对元长老像时的内心感受,以萧然的环境和僧侣的形象为背景,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萧然方丈病仪成”描绘出僧舍的清寂,以及元长老即使身患疾病,仍保持庄重的仪态。第二句“蓑笠忘来一境清”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净,仿佛连诗人自己都忘记了世俗的烦恼,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
第三句“应作是观宁有相”暗示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固定形态,只有心性的领悟才是真实的。第四句“实无得度即非情”则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追求外在的救赎,而是内心的觉悟。
第五、六句“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般地展现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日间居士行持,夜晚月光洒在讲经之处,象征着智慧的光芒。
最后一句“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表达了诗人对元长老的敬仰,认为只有他才能真正理解深奥的佛法,而自己还在修行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尚需学习和领悟。
整首诗以禅意和景物描写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沉思和个人修行的谦逊态度。
泪洒新亭雨。问苍茫、天荒地老,寄愁何处。
除却美人花月夜,都是寂寥尘土。
幸点笔、歌裁金缕。
一笛玉鬟能醉客,更喃喃、诉尽鹦歌语。
山影缺,乱红补。呼童洗砚波凝雾。
绕危桥、清泉白石,游鱼三数。
拌取高歌凭解恨,转怕歌长调苦。
尽快意、星初月午。
试唱晓风杨柳曲,便丝丝、怎绾劳人住。
浮大白,为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