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时复雪,终朝细细零。
入夕气转寒,散漫霏六霙。
沾泥始犹化,结片渐欲凝。
濡润非不佳,协时达勾萌。
情知霁景暄,消融仍利耕。
所虑酿寒重,伤麦意为怦。
犹忆昔岁春,望泽常惯经。
迩年独何幸,春膏资发生。
惟幸故益惧,遥哉待西成。
患失切患得,何怪常人情。
时雨时复雪,终朝细细零。
入夕气转寒,散漫霏六霙。
沾泥始犹化,结片渐欲凝。
濡润非不佳,协时达勾萌。
情知霁景暄,消融仍利耕。
所虑酿寒重,伤麦意为怦。
犹忆昔岁春,望泽常惯经。
迩年独何幸,春膏资发生。
惟幸故益惧,遥哉待西成。
患失切患得,何怪常人情。
此诗描绘了晚冬时节雨雪交加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首句“时雨时复雪,终朝细细零”描绘了雨雪交替,持续不断的情景,展现出冬日特有的阴冷氛围。接着,“入夕气转寒,散漫霏六霙”描述了傍晚时分气温下降,雪花飘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意境。
“沾泥始犹化,结片渐欲凝”则通过对比,表现了雪花与泥土接触后的融化与凝结过程,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中物质状态的转换。诗人进一步阐述了雨水对土地的滋润作用,“濡润非不佳,协时达勾萌”,表达了对雨水在春季到来前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的肯定和期待。
然而,诗人也对可能出现的严寒天气表示担忧,“情知霁景暄,消融仍利耕。所虑酿寒重,伤麦意为怦”。他意识到晴天回暖后,积雪融化对农业有益,但同时也担心过于寒冷的天气可能损害小麦的生长,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深切的关注和忧虑。
最后,“犹忆昔岁春,望泽常惯经。迩年独何幸,春膏资发生。惟幸故益惧,遥哉待西成。患失切患得,何怪常人情。”诗人回忆过去春天的景象,表达对雨水的期盼,同时感叹近年来的幸运,希望春雨能够及时降临,滋养万物。他既为雨水的到来感到庆幸,又为可能的不利因素感到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普遍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敏感洞察,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怀。
木末挥斤玉未镌,清姿直节已飘然。
诗书插架嗤三万,文字撑肠富五千,笔下行看吐黄绢,选中应喜探青钱。
管城自有封侯相,得路功名且着鞭。
得意那知行路难,板舆行处蜀江边。
慈颜未拜心先往,乐事乍闻人共传。
新制衣裳文锦缎,重颁雨露间花笺。
回思三十年中恨,长愿儿生有母怜。
公馀自种南阶竹,好事风流今未闻。
但得七人来结友,何须千亩比封君。
风梢不定微藏日,雨叶初乾薄带云。
自是甘棠人爱惜,不居寒谷遇樵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