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一鸣鞭,苍茫雨后天。
湖明春草外,寺隐暮云边。
野浦还垂钓,山房欲问禅。
客中幽事少,独愧白头年。
古道一鸣鞭,苍茫雨后天。
湖明春草外,寺隐暮云边。
野浦还垂钓,山房欲问禅。
客中幽事少,独愧白头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出游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首句“古道一鸣鞭,苍茫雨后天”,开篇即以古道和雨后的景象勾勒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一声马鞭的轻响,仿佛打破了天地间的沉静,引人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
接着,“湖明春草外,寺隐暮云边”两句,通过湖光春色与远处寺庙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湖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春草茂盛,而远处的寺庙则被傍晚的云雾所遮掩,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遥远感。
“野浦还垂钓,山房欲问禅”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意境,将人物活动融入自然之中,钓鱼者悠然自得,寻求心灵的宁静;而想要问禅之人,则是在寻求精神的寄托与解脱。这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最后,“客中幽事少,独愧白头年”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慨。在忙碌与喧嚣之外,能寻找到一片宁静之地,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同时,诗人也意识到自己已步入老年,岁月不待人,心中不免生出一丝遗憾与自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日出游时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入世苦不迟,入山苦不早。
千载驰驱情,零落归荒草。
柴门静无事,小木倏成抱。
石涧何时流,夕阳寒古道。
七月十日霖,烟云墨如扫。
木末可垂罾,葑田浮荇藻。
雷雨龙皮黑,原畲色同槁。
独蚊展古湫,孤屿想妍好。
山水变化深,秋风日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