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蛾眉逐虏行,嫌他一叹解倾城。
君王莫怨丹青手,不见吴娃生越兵。
忍把蛾眉逐虏行,嫌他一叹解倾城。
君王莫怨丹青手,不见吴娃生越兵。
这首诗《代毛延寿辨》由明代诗人江源所作,通过毛延寿的口吻,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辩白。毛延寿是汉代著名的画师,因绘制王昭君画像而被指责导致国家丧乱。诗中毛延寿以第三人称“君王”自指,对历史的指责进行了回应。
首句“忍把蛾眉逐虏行”,毛延寿似乎在说,他并非主动将王昭君送往匈奴,而是无奈之举。这里的“蛾眉”借指王昭君,暗示她的美貌被利用。接着,“嫌他一叹解倾城”,毛延寿在这里反问,为何仅仅因为王昭君的一声叹息,就足以动摇整个国家?这句诗质疑了将个人情感或美貌视为国家兴衰关键的观点。
“君王莫怨丹青手”,毛延寿在此强调,不应将国家的命运归咎于画师之手。这里的“丹青手”特指毛延寿自己,即画师。他试图解释,艺术创作不应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
最后一句“不见吴娃生越兵”,毛延寿进一步指出,不应仅从表面现象推断因果关系。这里的“吴娃”和“越兵”分别代表江南地区的女子和士兵,毛延寿意在说明,国家的兴衰并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不应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个人或事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毛延寿的辩解,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复杂性的思考,以及对不应片面归咎于个体行为的哲学观点。
风澹艳,霜蟾乍圆,森森银竹。何来灵族。
翩跹处、清喉箫续。王孙珠袷,少妇鲛绡,辉云屋。
露冷水晶屏,烟暖蓝田玉。近雕帘,舞丹足。
慧性神姿,那数雕笼,雪衣名擅独。
断舌叨叨语,回素玩,随佳瞩。初教与、相思曲。
更蝉窗、不受金环辱。料不夜珠边,长傍冰壶浴。
照寒波影绿。
孤鹤云中卷。喜三回、看山奉敕,九天差遣。
何处麒麟高冢客,杜宇梦回啼泫。
跳不出、乾坤围茧。
岸柳萧疏村菊放,任宦情、也向西风浅。
邛竹杖,且施展。少豪妄意功名显。
到如今、残棋拍碎,唾壶捶扁。
望里关门笳鼓竞,千队射雕调犬。
羽猎赋、衰慵邀免。
绝顶藤萝人共坐,尽今宵、觞政更番典。
尘海事,醉馀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