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例作诗三月尽,眼遭飘落太惊心。
拆成片片思全盛,缀得疏疏祝久禁。
肯记帽檐曾竞戴,无情屐齿便相侵。
冬郎谩把伤春酒,早日池塘已绿阴。
循例作诗三月尽,眼遭飘落太惊心。
拆成片片思全盛,缀得疏疏祝久禁。
肯记帽檐曾竞戴,无情屐齿便相侵。
冬郎谩把伤春酒,早日池塘已绿阴。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旭所作的《送春拟韩致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的景象,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首句“循例作诗三月尽”,点明了时间背景,诗人于三月末创作此诗,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接着,“眼遭飘落太惊心”一句,通过视觉感受,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凋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惊讶和感慨。
“拆成片片思全盛,缀得疏疏祝久禁。”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花从繁茂到稀疏的变化过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春日长久延续的祝愿。
“肯记帽檐曾竞戴,无情屐齿便相侵。”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人们在春天争相佩戴帽子、享受春光的热闹场景与现在春花凋零、屐齿无情踏过的情景相对比,突出了春日的短暂与易逝。
最后,“冬郎谩把伤春酒,早日池塘已绿阴。”这两句以冬郎(可能指诗人自己)为视角,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无奈与感伤,同时也暗示了春天虽去,但生机仍在,新的生命正在孕育之中。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生动,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流转的思考。
红意填词,碧沉消睡,几回往事成尘。
絮凉天客语,又暮色栖云。
算惟有幽心未老,旧时词笔,勾梦堪温。
试商量、风月烟霞,描画柴门。
望中秀野,称君家嘉树如人。
甚道士栽桃,词人嫁李,犹自冬春。
送目大荒何处,斜阳去、也入无垠。
剩天边乔木,青青疑殢湘魂。
浪涌南天,蜃迷东海,魂断沧溟道。
红裁绿剪,风鬟雾鬓,连野夷花蛮草。
故园聚景融融,离痕杳杳。重冈暮合,横空夜扫。
落日金顶,千绪悲欢远眺。荡满眼、层云环抱。
顿回念、成功归早。
锁半点新愁,三分余恨,怕问江山好。
年华已逐非少。听拔剑起舞中宵,闻鸡也笑。
一卷恁看,情多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