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耽酒难料理,十日床头作醉狂。
偶扶藜杖出门去,庭草风吹一尺长。
野人耽酒难料理,十日床头作醉狂。
偶扶藜杖出门去,庭草风吹一尺长。
这首明代诗人孙一元的《耽酒》描绘了一个沉溺于饮酒的乡村隐士形象。首句“野人耽酒难料理”直接点出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他深陷于对酒的热爱中,以至于日常琐事都难以打理。接着,“十日床头作醉狂”进一步展现他的醉态,连续十天都处于半醉半醒之间,生活显得散漫而放纵。
第三句“偶扶藜杖出门去”,通过“偶扶”和“藜杖”这两个细节,描绘出主人公步履蹒跚、醉态可掬的样子,显示出他在酒后的虚弱与依赖。最后一句“庭草风吹一尺长”,以庭前杂草的生长之快,反衬出主人公长时间的疏于打理,也暗示了生活的荒芜和内心的孤独。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因耽酒而疏于生活的隐士形象,寓含了对世事无常、人生沉醉的感慨。
小楼秋夜月明底,仰不见天惟见水。
岸巾独立四无人,白月青天伴杨子。
谁知横玉作秋声,一声吹尽九陌尘。
月轮半仄吾未睡,楼角风生凉杀人。
诸弟山行归意忙,老夫雪卧病身僵。
维风及雨岁云暮,不醉无归夜未央。
五盏更搀三盏么,四更偏觉五更长。
也知柏酒明朝近,且为梅花尽此觞。
著身闹市厥惟艰,渺渺狂澜荡不还。
心莫转移真匪石,德常安重有如山。
谈经不踵诸儒后,辨理尤严一字间。
倾耳名言深猛省,半生日月总成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