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的作品,名为《次韵酬求道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与道人之间交流思想、共赏自然之美的情景。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这两句表达了对道人谈论的倾听和对大自然风月之美的赞叹,这里的“匡庐”指的是道教的修炼之地,象征着精神的高洁与超脱。诗人通过这两句话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向道归的意境。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这里描绘了一种山峦叠嶂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神秘与幻想之感。“俛仰”指的是仰望或俯视,这里的“疑幻化”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所产生的惊讶和敬畏之情。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这两句则描写了一种即兴赋诗的情景,“新诗未出袖”意味着诗思泉涌,而“光怪炯如射”则形容诗中意境的奇特和生动。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这里的“悬知”指的是心中的所悟,“得力处”则是说这种悟性给了诗人力量;而“岛可不足跨”则隐喻着诗人的志向远大,不满足于浅尝辄止。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这两句中,“家山”指的是故乡的山川,而“为谁留”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铛粥香䆉稏”则描绘了一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一种温馨和安逸的感觉。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最后两句中,“秋江”给人以清冷寂寞之感,而“波清鸿雁下”则增添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道教修炼之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
人间秋色易萧条,湖上风光更寂寥。
龙井阴时应有剑,凤台空后不闻箫。
修眉愁澹初三月,画舫歌残第六桥。
坐看两峰千古并,蓬莱几见海尘漂?
人民城郭是耶非,几度徘徊有所思。
雷火已焚杨琏塔,劫灰又见汉家池。
岳王墓下石如马,伍相祠前云若旗。
物色由来关气象,尽抛金甲定何时。
道逢牛道士,把酒醉云房。
龙问壶中诀,人传《肘后方》。
久知凫是舄,更指石为羊。
遣兴聊题翰,无言但括囊。
秋星明剑气,夜月酿丹光。
酣饮从倾倒,神游极混茫。
别情波渺渺,归路树苍苍。
又棹扁舟去,寻云到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