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雁鸿减,行行鸡犬繁。
一朝浑别省,百里易方言。
对此慰诚切,过来愁尚存。
乱山合沓处,回首是彭门。
去去雁鸿减,行行鸡犬繁。
一朝浑别省,百里易方言。
对此慰诚切,过来愁尚存。
乱山合沓处,回首是彭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进入山东境内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旅途变化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深切体验。
首句“去去雁鸿减”,以雁鸿南飞的形象隐喻自己离家渐远,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离乡背井的孤独与寂寥。接着“行行鸡犬繁”则转而描绘沿途村落的景象,鸡犬之声不绝于耳,显示出乡村生活的热闹与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着诗人内心从孤独到温暖的情感转变。
“一朝浑别省,百里易方言”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语言文化的差异,让人感受到旅途中的新鲜与挑战。这种变化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也是文化心理上的,体现了诗人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适应过程。
“对此慰诚切,过来愁尚存”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新环境时的复杂心情。在新的地方找到了安慰,但过去的忧愁依然萦绕心头,既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未知的担忧,展现了人在面对变化时的矛盾心理。
最后,“乱山合沓处,回首是彭门”以壮丽的山景收尾,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回头望向来路,彭门(可能指家乡或起点)虽已遥远,但心中已有新的方向和目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旅途中对自然、社会、情感的深刻体悟,以及在变化中寻求稳定与平衡的心路历程。
忝中二千石,罢去辄图真。
揆予本完士,蚤蒙善养仁。
执笏班华位,飞绥侍邃宸。
如何金紫服,乃裹丘壑身。
西南一面重,朅来驾朱轮。
牵拙岁再期,初无德在民。
形象安足纪,崖略聊自陈。
质陋眸子瞭,志泰眉宇伸。
谁谓彼其子,而传阿堵神。
爵里三十八,赫赫多名臣。
瞻前谢前哲,垂后惭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