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定山子,诗传到海傍。
闲情今转别,老笔更无双。
黑发从渠白,流光去自忙。
寄声泉石下,痴病只寻常。
每每定山子,诗传到海傍。
闲情今转别,老笔更无双。
黑发从渠白,流光去自忙。
寄声泉石下,痴病只寻常。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光所作的《赠石斋先生十首》中的第七首。诗中通过对“定山子”的描绘,展现了对石斋先生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誉与深深敬意。
“每每定山子,诗传到海傍。”开篇即以“定山子”这一形象,巧妙地将石斋先生的诗歌作品与广袤的海洋联系起来,寓意着他的作品如同山峰一般,不仅在本地流传,更跨越地域,传遍四方,影响深远。
“闲情今转别,老笔更无双。”接着,诗人赞美石斋先生的闲适之情和老练的笔力。这里的“闲情”不仅指石斋先生创作时的心境,也暗含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老笔无双”则高度赞扬了石斋先生的书法或绘画技艺,强调其独步一时,无人能及的艺术造诣。
“黑发从渠白,流光去自忙。”这一句通过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自然规律,进一步表达了对石斋先生年华易逝、岁月匆匆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不畏时光的敬佩。
“寄声泉石下,痴病只寻常。”最后两句,诗人以“寄声泉石下”表达对石斋先生艺术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仿佛在清泉与岩石之间,传达出对自然与艺术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而“痴病只寻常”则是对石斋先生执着于艺术、不为世俗所动的品质的肯定,将他的艺术追求比作一种寻常的“痴病”,既幽默又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石斋先生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也表达了诗人对其人格魅力的深刻理解和由衷敬仰。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
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
阴合连藤架,丛香近菊篱。
壁宜藜杖倚,门称荻帘垂。
窗里风清夜,檐间月好时。
留连尝酒客,句引坐禅师。
伴宿双栖鹤,扶行一侍儿。
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炊。
龌龊豪家笑,酸寒富室欺。
陶庐闲自爱,颜巷陋谁知。
蝼蚁谋深穴,鹪鹩占小枝。
各随其分足,焉用有馀为。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古人画松如画龙,上人画梅如画松。
笔端夭矫不可状,墨妙直与鸿濛通。
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隆冬寒阴闭天地,入水作骨阳曦穷。
百树冻折草蒂死,乃有此物出与争其锋。
上人举眼偶得之,神与意会笔亦从。
此梅非梅亦非画,实有元气罗心胸。
乾坤黯淡辟生面,从此天下知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