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盘荐巧,珠帘堆莹,半捲生绡光致。
嫦娥妒眼便西沈,又早倩、羲和催辔。
多情瑞鹊,填桥度我,何不晓来回避。
但教三万六千年,也不弱、人间百岁。
冰盘荐巧,珠帘堆莹,半捲生绡光致。
嫦娥妒眼便西沈,又早倩、羲和催辔。
多情瑞鹊,填桥度我,何不晓来回避。
但教三万六千年,也不弱、人间百岁。
这首《鹊桥仙·七夕》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与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景象,通过“冰盘”、“珠帘”、“生绡”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华美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嫦娥妒眼便西沈,又早倩、羲和催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嫦娥的嫉妒之情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借用了太阳神羲和驾驭太阳车的典故,暗示时间的流逝,为下文的鹊桥相会埋下伏笔。
“多情瑞鹊,填桥度我,何不晓来回避。”这里赞美了喜鹊的智慧与善良,它们在七夕之夜搭建起通往银河的桥梁,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诗人对这些小生灵的深情赞美,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祝福。
“但教三万六千年,也不弱、人间百岁。”这句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渴望,认为即使经历了三万六千年的等待与相守,也比不上人间短暂的一百年更为珍贵。这种超越时空的爱情观念,展现了诗人对情感深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浪漫场景,更蕴含了对爱情、时间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王世贞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