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
月影弥千江,何曾有暂歇。
为斯妙用迩,今古长不灭。
昔当悬挂时,诚非凡可越。
住世及应世,几度阿僧劫。
假锡作梯航,泛海涛如雪。
一旦杳无踪,暂与沙门别。
鯈忽群禅中,孰能为机泄。
禅心旷无迹,如海亦何竭。
僧本具佛心,宗门常合辙。
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
月影弥千江,何曾有暂歇。
为斯妙用迩,今古长不灭。
昔当悬挂时,诚非凡可越。
住世及应世,几度阿僧劫。
假锡作梯航,泛海涛如雪。
一旦杳无踪,暂与沙门别。
鯈忽群禅中,孰能为机泄。
禅心旷无迹,如海亦何竭。
僧本具佛心,宗门常合辙。
这首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作的《赓僧韵》,以佛教禅宗的意象和哲理为主题,展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描述了天台山上的五百尊佛像,每一尊都仿佛嵌有明亮的月亮,月光洒满江面,恒久照耀,象征着佛法的永恒不息。诗人强调佛法虽深奥,却贴近人心,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间,经历了无数个僧侣世(阿僧劫)。
他提到僧人手持锡杖,如同乘船破浪,比喻修行者的坚韧和决心。然而,当僧人突然消失,回归禅定,其内心世界的深远和神秘无人能解。最后,诗人指出禅宗修行的核心在于内心的空灵无迹,犹如大海深邃无垠,无法穷尽。
整首诗以佛教禅宗的视角,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和对修行者的赞美,体现了朱元璋作为帝王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吾庐附曾阿,松竹蔚行路。
平生土木躯,羞为折腰具。
蓼虫甘苦涩,虽死那求遇。
黄香诸父贤,倾盖如有素。
相将山水行,所适得佳趣。
观台深且靓,缟壁悬清句。
云巢倚空端,下览宜细顾。
楼台霁雪初,碧瓦尘未涴。
篮舆指颓景,长挹还辞去。
恍如山阴集,俛仰已成故。
重来竟何时,相望碧云暮。
我生山水乡,习得山中乐。
每观唐人诗,梦寐思紫阁。
欲为秦山行,常苦道路邈。
君言旧曾游,使我心踊跃。
我今既西来,而子滞天角。
云山空在眼,诗酒乖侑酢。
谁题壁间诗,岁久墨色薄。
人生定能几,当此感离索。
积霭浮青春,落日满岩壑。
骊龙俨将驾,顾我犹淹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