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秀者称芙蓉,不宜在陆宜在水。
高矗青霄俯太湖,恰当是山名所以。
天花天乐动逢迎,石径松泉寻迤逦。
人人尘念到此捐,大士端居无忧喜。
如在八功德池中,合十都坐青莲蕊。
山之秀者称芙蓉,不宜在陆宜在水。
高矗青霄俯太湖,恰当是山名所以。
天花天乐动逢迎,石径松泉寻迤逦。
人人尘念到此捐,大士端居无忧喜。
如在八功德池中,合十都坐青莲蕊。
这首诗描绘了吴山十六景之一的华山鸟道,以“山之秀者称芙蓉,不宜在陆宜在水”开篇,巧妙地将华山比作水中芙蓉,既突出了华山的秀丽,又暗示其位置独特,不在陆地而是在水边。接着,“高矗青霄俯太湖,恰当是山名所以”,进一步描绘了华山的高耸入云,俯瞰太湖的壮观景象,点明了华山之所以得名的原因。
“天花天乐动逢迎,石径松泉寻迤逦”两句,通过想象中的天籁之音和蜿蜒曲折的石径、松泉,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幽静神秘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华山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此处可能存在的某种神圣或超凡的境界。
“人人尘念到此捐,大士端居无忧喜”则表达了诗人对华山精神层面的感悟,认为人们在面对如此纯净、宁静的环境时,心中的杂念会自然消散,心灵得到净化,仿佛置身于佛祖的大士身边,无忧无虑,心怀喜悦。
最后,“如在八功德池中,合十都坐青莲蕊”以莲花为喻,进一步强调了华山环境的圣洁与美好,如同佛家的八功德池,让人内心充满平静与祥和。整首诗通过对华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精神层面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华山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重过城南隅,春风动经年。
物候倏易改,飘泊念华颠。
江干雨初歇,草色凝娟娟。
聚首有亲朋,举杯无管弦。
樽前语别离,但觉心茫然。
旧游总尘埃,今古孰后先。
揽衣陟崇岗,俯首临澄渊。
修竹翳平林,□□藉庭延。
有书盈我床,有琴横我前。
卷舒贵所从,鸥鹭何翩翩。
愿言留清欢,日夕醉后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