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车出郊步屧,系鞋入院不靴。
未妨扶九节杖,似曾踏八花砖。
舍车出郊步屧,系鞋入院不靴。
未妨扶九节杖,似曾踏八花砖。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竹溪再和余亦再作(其九)》。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描述自己闲适的生活状态。在第一句“舍车出郊步屧”中,“车”指的是轿子或马车,是古代交通工具,而“舍车”则意味着放弃了这种便捷的交通方式,选择步行到郊外。这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第二句“系鞋入院不靴”表达的是诗人回到家中,不再穿戴正式的鞋子,而是换上了更为舒适自在的便鞋,体现出一种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情态。这里的“鞋”和“靴”,分别象征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前者代表日常的休闲,后者则是正式或外出的装束。
第三句“未妨扶九节杖”中的“九节杖”是一种分成九节的竹杖,常用作老人的拐杖。诗人说自己虽然还不需要依靠这种杖,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一种从容和准备。
最后一句“似曾踏八花砖”中的“八花砖”可能是指庭院中的一种装饰性铺砖,形状像花朵。这里的“似曾”表达了一种回忆或假设的情感,诗人似乎在追忆过去的生活片段,或是在想象未来的某个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乐于简单生活的心境,以及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环境的深切向往。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
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
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
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
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
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分散骨肉恋,趋驰名利牵。
一奔尘埃马,一泛风波船。
忽忆分手时,悯默秋风前。
别来朝复夕,积日成七年。
花落城中池,春深江上天。
登楼东南望,鸟灭烟苍然。
相去复几许,道里近三千。
平地犹难见,况乃隔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