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挽辂,衣羊裘,见天子,借前筹。
洛邑之营自周公,建都原未离关中。
山东诸人无大计,可怜欲袭重瞳智。
扼其肮,拊其背,刘敬真能知地利。
口舌得官何足病,高帝谩骂乃天性。
君不见,汉家开基四百年,齐虏之功莫与竞。
脱挽辂,衣羊裘,见天子,借前筹。
洛邑之营自周公,建都原未离关中。
山东诸人无大计,可怜欲袭重瞳智。
扼其肮,拊其背,刘敬真能知地利。
口舌得官何足病,高帝谩骂乃天性。
君不见,汉家开基四百年,齐虏之功莫与竞。
这首清代张晋的《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九)都关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历史场景。诗人通过“脱挽辂,衣羊裘”形象地刻画出人物转变身份,从普通士人变为谋略家的形象。“见天子,借前筹”暗示了人物在朝廷中的智谋运用。接着,他指出洛邑的营建源于周公,强调了长安作为古都的历史渊源和战略位置。
诗人批评“山东诸人”缺乏远见,试图模仿重瞳者(指项羽)的智谋,但真正的智者如刘敬懂得利用地理优势。“口舌得官何足病”表达了对那些凭借言辞而非实际才能升迁者的轻蔑,而高帝刘邦的谩骂性格也被视为天性使然。
最后,诗人感慨汉朝基业长达四百年,强调了齐虏(可能指匈奴或其它外族)的功绩无法与刘邦建立的稳固基业相抗衡。整首诗以历史评述的方式,寓言般地揭示了决策者选择地理位置和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