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浅常滋惑,频窥座右铭。
痴顽一卷石,飘泊半池萍。
煮茗赓调瑟,焚香课写经。
年来多险阻,不改旧毡青。
见浅常滋惑,频窥座右铭。
痴顽一卷石,飘泊半池萍。
煮茗赓调瑟,焚香课写经。
年来多险阻,不改旧毡青。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与挑战时的心态与行动。首联“见浅常滋惑,频窥座右铭”,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因见识有限而时常感到迷惑,但又常常回顾自己的座右铭来寻求指引,展现了一种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支撑的态度。
接着,“痴顽一卷石,飘泊半池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块顽石和一片随波逐流的浮萍,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无常和自身的局限性,既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虽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却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本色。
“煮茗赓调瑟,焚香课写经”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一幕,通过煮茶、弹瑟、焚香、抄写佛经等行为,展现了他追求内心平静、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方式。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闲适情趣,更暗示了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自我修养。
尾联“年来多险阻,不改旧毡青”总结了诗人的经历和态度。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坚定,如同旧毡的颜色不变。这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肯定,也是对坚持自我、不为外物所动的高尚情操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在复杂世事中保持内心纯净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