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何年废,松门月似冰。
间然孰为主,敲者只归僧。
地僻禅扃寂,天高兔魄升。
周游何处晚,剥啄有谁应。
未易分邻烛,又难上佛灯。
安知无岛辈,开户结诗盟。
古寺何年废,松门月似冰。
间然孰为主,敲者只归僧。
地僻禅扃寂,天高兔魄升。
周游何处晚,剥啄有谁应。
未易分邻烛,又难上佛灯。
安知无岛辈,开户结诗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寺废弃、月色如冰的孤寂图景。诗人通过对古寺环境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的“松门月似冰”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清冷,而且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间然孰为主,敲者只归僧”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寺院主人身份的疑惑,以及对敲钟声音只能归于僧人的无奈。这里的“孰”字用得甚好,既有不明确、模糊之意,也透露出一种时间久远导致记忆模糊的感觉。
“地僻禅扃寂,天高兔魄升”两句,诗人通过对寺院所处位置的描述,再次强化了环境的孤独与宁静。同时,“兔魄升”一词,则增添了一种超自然的神秘感。
“周游何处晚,剥啄有谁应”表达了诗人对于日落后无处可去,以及对是否有人回应自己的呼唤的疑问。这两句流露出诗人的孤独和寻求归宿的心情。
“未易分邻烛,又难上佛灯”则是诗人对现实中的困境与精神世界之间矛盾的抒发。这里的“未易分邻烛”可能指的是世俗生活的复杂和不易分辨,而“又难上佛灯”则表达了达到精神层次上的困难。
最后,“安知无岛辈,开户结诗盟”一句,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即使是在没有岛屿可依的情况下,也要打开心扉,与诗意中和谐共处。这句话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月色、敲钟声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无常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