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回青阳,春草萋已绿。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
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
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
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
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
白日回青阳,春草萋已绿。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
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
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
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
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创作的《感怀二十首》中的第七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白日回青阳”,以日出象征新生与希望,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万物复苏。接着“春草萋已绿”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草如茵,充满活力。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清新、生机盎然的氛围。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则转入人物情感的描写。游子在这样的美景中却忽然感到不快乐,他沉思着,徘徊着,似乎在寻找内心的慰藉。这种情感的转折,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美好的环境中,人们也可能面对内心的困惑与挣扎。
接下来的几句“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继续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如云雾缭绕的山涧、遮蔽着高大树木的山冈、从峭壁上飞流直下的泉水等,这些景物不仅美丽,也富有象征意义,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悟。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纯粹、最和谐的声音,无需人为的音乐来装饰。这反映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最后,“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诗人以礼节性的动作告别路人,表示他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无论是去还是留,都由心而定。这既是对前文情感波动的总结,也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强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狂客走影暗悠悠,菡萏吹风五月秋。
黄绶不为无气概,苍龙垂尾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