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怀二十首·其七》
《感怀二十首·其七》全文
明 / 于慎行   形式: 古风

白日回青阳,春草萋已绿。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

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

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

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

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创作的《感怀二十首》中的第七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白日回青阳”,以日出象征新生与希望,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万物复苏。接着“春草萋已绿”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草如茵,充满活力。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清新、生机盎然的氛围。

“游子忽不乐,沉吟聊踯躅”则转入人物情感的描写。游子在这样的美景中却忽然感到不快乐,他沉思着,徘徊着,似乎在寻找内心的慰藉。这种情感的转折,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美好的环境中,人们也可能面对内心的困惑与挣扎。

接下来的几句“踯躅将何为,念彼东山麓。涧壑生白云,冈峦荫修木。飞泉落绝壁,璆然写哀玉。”继续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如云雾缭绕的山涧、遮蔽着高大树木的山冈、从峭壁上飞流直下的泉水等,这些景物不仅美丽,也富有象征意义,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悟。

“山水有至音,安用徵丝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纯粹、最和谐的声音,无需人为的音乐来装饰。这反映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最后,“长揖陌上人,去来从所欲。”诗人以礼节性的动作告别路人,表示他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无论是去还是留,都由心而定。这既是对前文情感波动的总结,也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强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于慎行
朝代:明   字:可远   籍贯:明山东东阿   生辰:1545—1607

(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猜你喜欢

次韵葛天民

接得诗来胜接书,忆君情思豁然舒。

却看城里谁家竹,又锁湖边旧住庐。

曾有退之怜贾岛,岂无得意荐相如。

欲知别后予踪迹,只向此江閒钓鱼。

(0)

句:茶诗

白云峰下两枪新。

(0)

新开湖送孙诚之有龙见于东北因成绝句

狂客走影暗悠悠,菡萏吹风五月秋。

黄绶不为无气概,苍龙垂尾送行舟。

(0)

春词绝句五首·其三

都城春富百花披,长忆人归驻马时。

浅色御黄应好在,为谁还发去年枝。

(0)

赠徐碧鉴·其二

论命岂能修造化,相形那解脱头颅。

知君藻鉴真超绝,试问穷通改得无。

(0)

寄郭月篷

烟波秋草外,活计一渔篷。

淡月明寒苇,新霜醉晓枫。

身虽殊出处,道岂有穷通。

俯仰看人面,何如数过鸿。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