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
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
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
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
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
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
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
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
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
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
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
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都城景象,充满了对皇权与中央王朝繁荣景象的歌颂。开篇“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一句,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通过对“圣君”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帝王威仪的宏大与光辉。随后的“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景象,表明了边疆各族对中央的臣服。
诗中对于自然景物和人造建筑的描写,如“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通过对宫殿与天际之气的联结,展示了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意义。接下来的“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则具体描绘了都城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
而后半部分的“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则展现了交通运输的繁忙与帝国疆域的辽阔。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不仅展示了唐代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更透露出对帝制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向往。
最后,“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一句,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个人在面对宏大历史洪流时的渺小与无奈。这句话与前文的壮丽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复杂性。
崆峒怪石自芳洲,疑是鳌乘海上浮。
未许翠华重问道,且教凫舄暂寻幽。
扪萝掩映三山雪,呵笔中分五岳秋。
玉液不随丹井落,金椒偏向洞云收。
江亭晚色惊堤柳,闾阖春光到客裘。
最喜使君曾问俗,青郊仍见驾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