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不出。边风起、声含一片悲篥。
白榆叶尽,黄榆又落,总成萧瑟。长城已失。
但千里、龙沙没膝。苦无人、绵羊空白,烧取作朝食。
来往阴山下,笑接阏氏,醉听兜勒。
蔡姬在否,剩胡笳、曲传多拍。
暂返云中,待祠天、还来作客。
恨边长,出塞入塞少羽翼。
马嘶不出。边风起、声含一片悲篥。
白榆叶尽,黄榆又落,总成萧瑟。长城已失。
但千里、龙沙没膝。苦无人、绵羊空白,烧取作朝食。
来往阴山下,笑接阏氏,醉听兜勒。
蔡姬在否,剩胡笳、曲传多拍。
暂返云中,待祠天、还来作客。
恨边长,出塞入塞少羽翼。
这首《凄凉犯》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此词描绘了边疆之地的荒凉与凄冷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人物活动的叙述,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孤独。
开篇“马嘶不出”,以马的沉默反衬出边地的寂静,接着“边风起、声含一片悲篥”一句,将边塞的风声与悲凉的乐声结合,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随后,“白榆叶尽,黄榆又落,总成萧瑟”四句,通过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寂寥。
“长城已失。但千里、龙沙没膝”两句,以长城的残破象征国家边防的衰败,而“龙沙没膝”则形象地描绘了沙漠的广阔与深邃。接下来,“苦无人、绵羊空白,烧取作朝食”一句,通过描述边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边疆地区资源的匮乏与生存的艰难。
“来往阴山下,笑接阏氏,醉听兜勒”几句,描绘了边塞人民的生活场景,既有欢笑也有忧愁,展现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寻求慰藉的一面。其中,“笑接阏氏”可能指的是边塞女子的陪伴,“醉听兜勒”则可能是饮酒后聆听边塞特有的音乐,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孤寂与疲惫。
最后,“蔡姬在否,剩胡笳、曲传多拍”两句,提到蔡文姬的故事,借以表达对边塞文化的传承与怀念。“暂返云中,待祠天、还来作客”则表达了边塞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恨边长,出塞入塞少羽翼”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边疆遥远、难以逾越的感慨,以及对能够展翅高飞、自由穿梭于边塞内外的渴望。
整首词通过对边塞景象的细腻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边疆生活的独特风貌,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边疆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与同情,以及对边疆文化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