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雕诗不要名,老来也复减诗情。
虚名满世真何用,更把虚名赚后生。
只要雕诗不要名,老来也复减诗情。
虚名满世真何用,更把虚名赚后生。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看破和对诗歌创作本身情感的淡然。诗人自述年纪增长,对于诗歌的热情有所减退,这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
“只要雕诗不要名”,这里的“雕”字可能是“巧”的误写,意指精心构思和雕琢的诗句。诗人表达了只要自己内心满足,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和名声。这种淡泊明志的态度,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怀。
“老来也复减诗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的创作热情有所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年轻时的激情已经得到释放,或者是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得诗歌创作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充满热忱。
“虚名满世真何用”,这里的“虚名”指的是那些没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名声。诗人质疑这种虚名在世界上的存在价值,认为它们并不真正有益于个人或社会。
“更把虚名赚后生”,这句话意味着诗人认为那些追求虚名的人往往会误导后来者,使他们也去追逐没有意义的荣誉和地位。这里的“赚”字,常用来形容商人牟取暴利,也隐含了一种不正当的获取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展现了对生活、创作以及名声的一种超然态度。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