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云清音,不在丝与竹。
何似奏钧天,夜半应空谷。
昔贤云清音,不在丝与竹。
何似奏钧天,夜半应空谷。
这首诗《夜乐洞》由明代诗人欧必元所作,通过“昔贤云清音,不在丝与竹”开篇,巧妙地引出了音乐的真谛不在于乐器本身,而在于其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接下来,“何似奏钧天,夜半应空谷”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音乐的美妙比作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的天籁之音,暗示了音乐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直达心灵深处,如同与宇宙共鸣。
整首诗以音乐为媒介,探讨了艺术与自然、心灵之间的深刻联系,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向往。通过对比传统乐器(丝与竹)和想象中的天籁之音,诗人展现了对音乐艺术更高层次追求的思考,即音乐应当是超越形式,触及灵魂的艺术表现。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审美体验,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强调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
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
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
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
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
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