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兴挟晨夕,气候亦余好。
春色散容与,朝光聚窈窕。
新烟入女萝,宿雨出青草。
未敢测神化,殊知待林鸟。
索居共樵爨,纳拙将渔筱。
登涉中有源,岩崖外为兆。
遇始识俱殄,感终神与杳。
佳兴挟晨夕,气候亦余好。
春色散容与,朝光聚窈窕。
新烟入女萝,宿雨出青草。
未敢测神化,殊知待林鸟。
索居共樵爨,纳拙将渔筱。
登涉中有源,岩崖外为兆。
遇始识俱殄,感终神与杳。
这首清代杨宗发的《山中诗(其三)》描绘了诗人晨夕在山中的所见所感,展现出浓厚的自然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佳兴挟晨夕”表达了诗人兴致勃勃地享受着山中早晚的美好时光。接下来,“春色散容与,朝光聚窈窕”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明媚,山色与光影交织,如诗如画。
“新烟入女萝,宿雨出青草”通过“新烟”和“宿雨”两个意象,写出了山间清晨的清新气息和湿润的环境,女萝(一种藤蔓植物)和青草则增添了生机。诗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但又不敢轻易揣测其奥秘,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林鸟的出现,增添了山中的宁静与和谐。
“索居共樵爨,纳拙将渔筱”描述了诗人独自生活,砍柴做饭,简朴而自得其乐,用竹子制作的简陋渔具捕鱼,体现了他的质朴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亲近。诗人进一步揭示,山中的源头和岩崖之外都预示着生活的源泉,这让他在探索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最后两句“遇始识俱殄,感终神与杳”表达了诗人通过与自然的相遇,领悟到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深远,内心充满感慨,对未知的神秘世界充满了敬畏。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深敬仰。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
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
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
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不怕衰翁号。
赖有风流车马客,来觅香云花岛。
似我粗豪,不通姓字,只有银瓶倒。
奔名逐利,乱帆谁在天表。
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
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
万里浮云,被风吹散,又被风吹积。
尊前歌罢,满空凝淡寒色。
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
赢得长亭车马路,千古羁愁如织。
我辈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
明年谁健,梦魂飘荡南北。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十年旧事,醉京花蜀酒,万葩千萼。
一棹归来吴下看,俯仰心情今昨。
强倚雕阑,羞簪雪鬓,老恐花枝觉。
揩摩愁眼,雾中相对依约。
闻道家燕团栾,光风转夜,月傍西楼落。
打彻梁州春自远,不饮何时欢乐。
沾惹天香,留连国艳,莫散灯前酌。
袜尘生处,为君重赋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