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授茅山记。共当年、二百七十,又三甲子。
昨上云台占云物,占得景风南至。
又恰是、封侯千岁。
行遍神州河洛外,早归来、庭下槐阴翠。
春万户,共生意。溪翁图是参同契。
想金丹、圆成功行,活人相似。
顾我尊前歌赤壁,生子当如此耳。
笑华发、东坡年几。
弟不如人今老矣,看龙头、霄汉雌龙尾。
呼白石,为公起。
曾授茅山记。共当年、二百七十,又三甲子。
昨上云台占云物,占得景风南至。
又恰是、封侯千岁。
行遍神州河洛外,早归来、庭下槐阴翠。
春万户,共生意。溪翁图是参同契。
想金丹、圆成功行,活人相似。
顾我尊前歌赤壁,生子当如此耳。
笑华发、东坡年几。
弟不如人今老矣,看龙头、霄汉雌龙尾。
呼白石,为公起。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贺新郎·乳燕飞》(其二),写于宋末元初之际。从艺术风格和内涵来看,刘辰翁在此展现了他对时事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诗中的“曾授茅山记”及“共当年、二百七十,又三甲子”,是指古代神仙传说和阴阳五行之术,显示出词人对于道家哲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隐含了对个人生命历程与宇宙运转规律的思考。
“昨上云台占云物,占得景风南至。”则是描绘词人登高望远,观察天象变化,预测时事之举,展现了词人的机智与对未来变局的预感。
“又恰是、封侯千岁”一句,表达了词人对于权贵者长寿的祝愿,但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词人对权力永恒性的某种质疑或反思。
接下来的几句“行遍神州河洛外,早归来、庭下槐阴翠。春万户,共生意。”则描写了词人的旅途经历与归家之情,以及对于春天生机与万物复苏的喜悦。
而“溪翁图是参同契”一句,则再次揭示出词人对道教修炼之术的了解与追求,表达了他对于生命永恒和精神超脱世俗的向往。
至于“想金丹、圆成功行,活人相似”,则是词人的心声,他渴望通过修炼成仙,不仅获得肉身的长生,更希望达到心灵层面的解脱与自由。
最后,“顾我尊前歌赤壁,生子当如此耳。笑华发、东坡年几。”则是在提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词人对苏轼(东坡)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在反思个人生命的有限与时代变迁的无常。
诗末“弟不如人今老矣,看龙头、霄汉雌龙尾。呼白石,为公起。”则是词人的自嘲与对友人的深情呼唤,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心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词人对于生命哲学、道教修炼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