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扉栖息久,壮志未能摅。
昨被半通绶,新持三尺书。
虽然烦听讯,何足挠冲虚。
伺隙馀公局,开编入燕居。
敢希成大器,唯恐近污渠。
心欲平冤狱,情奚病猾胥。
贤门不多地,贱子幸投裾。
每得高文贶,翻嗟旧业疏。
自滋忘弃学,岂复怅离蔬。
若使华无实,宁为蔽芾樗。
荆扉栖息久,壮志未能摅。
昨被半通绶,新持三尺书。
虽然烦听讯,何足挠冲虚。
伺隙馀公局,开编入燕居。
敢希成大器,唯恐近污渠。
心欲平冤狱,情奚病猾胥。
贤门不多地,贱子幸投裾。
每得高文贶,翻嗟旧业疏。
自滋忘弃学,岂复怅离蔬。
若使华无实,宁为蔽芾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韦骧所作的《和公馀言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理想抱负与现实处境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首联“荆扉栖息久,壮志未能摅”描绘了诗人长期处于平凡的生活状态,内心充满壮志未酬的感慨。接着,“昨被半通绶,新持三尺书”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获得官职与文书,暗示其人生境遇有所改变,但并未完全实现心中的理想。
“虽然烦听讯,何足挠冲虚”表明诗人虽在官场中忙碌,但内心保持淡泊名利的态度。“伺隙馀公局,开编入燕居”则展现了诗人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
“敢希成大器,唯恐近污渠”流露出诗人对于成就伟大事业的渴望,同时警惕自己不被世俗所染。“心欲平冤狱,情奚病猾胥”表达了诗人希望公正执法,惩治邪恶的决心。“贤门不多地,贱子幸投裾”则体现了诗人对贤能之士的向往,以及自己能够得到他们指导的幸运。
最后,“每得高文贶,翻嗟旧业疏”说明诗人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叹自己过去学业的荒废。“自滋忘弃学,岂复怅离蔬”表达了诗人决心重新拾起学问,不再为过去的疏懒而遗憾。“若使华无实,宁为蔽芾樗”以树木比喻,强调了外在的华丽不如实质的有用,表达了诗人对真才实学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以及在官场与学术追求之间的平衡,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
翠竹茎疏,碧溪流浅,绮窗为尔时开。
依稀远岸,才见一点寒梅。
冷定半疑是雪,因风还度暗香来。
醉清兴,瘦策过桥,黄帽青鞋。
繁枝正微雨后,似怨人知晚,泪浥冰腮。
殷勤百绕,留连踏遍莓苔。
报道玉人睡觉,菱花初试晓妆台。
携归去,粉额殢人,比并轻抬。
江上飞樯高数寻,西风客路思难禁。
三千奏议曾经国,十万兵屯已属心。
官驿疏梅春意足,楚天孤鹜晓烟沉。
闽南君去才称最,慰我秋鸿达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