蕞尔香山下,园惟辟数弓。
土膏滋宿雨,菜味乐吟风。
力且閒堪用,心随籁尽空。
自今同野老,不必问穷通。
蕞尔香山下,园惟辟数弓。
土膏滋宿雨,菜味乐吟风。
力且閒堪用,心随籁尽空。
自今同野老,不必问穷通。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香山下的遁园中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首句“蕞尔香山下”,以“蕞尔”形容香山之小,却蕴含着深邃的自然之美。接着“园惟辟数弓”点明园地之狭小,却因精心布置而别有洞天。
“土膏滋宿雨,菜味乐吟风”两句,生动展现了园中植物在雨水滋润后的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在和煦微风中吟诗作对的愉悦心情。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土膏”仿佛有了滋养万物的能力,“菜味”也似乎能带来诗人的欢愉,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力且闲堪用,心随籁尽空”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在遁园中的生活态度。他强调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即使在忙碌之余,也能找到心灵的寄托。这里的“籁”指的是自然界的声响,如风声、鸟鸣等,通过聆听这些声音,心灵得以净化,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自今同野老,不必问穷通”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与世无争、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不必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失败。“野老”通常指隐居山林的老者,这里借指作者自己,也暗含了对传统隐士文化的致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遁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心境,以及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群动各已息,在汝梦中游。
尘埃大地如水,儿女不堪愁。
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处有高楼。
客有洞箫者,泪下不能收。庾楼坠,秦楼渺,楚楼休。
知公所恨何事,不是为封侯。
自有此山此月,说甚何年何处,重泛木兰舟。
起舞酹英魄,馀愤海西流。
任琐窗深、重帘闭,春寒知有人处。
常年笑花信,问东风情性,是娇是妒。
冰柳成须,吹桃欲削,知更海棠堪否。
相将燕归又,看香泥半雪,欲归还误。
漫低回芳草,依稀寒食,朱门封絮。少年惯羁旅。
乱山断,敧树唤船渡。
正暗想、鸡声落月,梅影孤屏,更梦衾、千重似雾。
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休回首、都门路。
几番行晓,个个阿娇深贮。而今断烟细雨。
南国秋容晚。晓寒轻、菊花台榭,拒霜池馆。
试向壶山堂上望,万顷黄云刈遍。
总吃著、君侯方寸。
不要汉廷夸击断,要史家、编入循良传。
春脚到,福星见。家家香火人人愿。
要还他、庆元狨座,建炎蝉冕。
稳奉安舆迎两国,谁谓山遥水远。
福寿比、河沙难算。
来岁而今黄花节,早骖鸾、入侍瑶池宴。
风浩荡,海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