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望后见秋风,金井先飘一叶桐。
便觉人间有凉意,三更月在绛河东。
六月望后见秋风,金井先飘一叶桐。
便觉人间有凉意,三更月在绛河东。
这首明代诗人胡奎的《立秋》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和微妙的心理感受。
“六月望后见秋风”,开篇即点明时间背景,六月之后,秋风悄然来临。这里的“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此处暗示夏季已接近尾声,秋季即将开始。秋风的来临,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全诗定下了清新的基调。
“金井先飘一叶桐”,接着描述了秋风初至时的具体景象。金井,可能是指镀金的井栏或泛指井边的装饰,这里用来形容环境的华美与秋意的初显。一叶桐飘落,是秋天到来的明显标志,桐树落叶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也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便觉人间有凉意”,随着秋风的吹拂,人们开始感受到一丝丝凉意,这是自然界由热转凉的自然现象,也是诗人对季节变化敏锐感知的体现。这一句通过“便觉”二字,生动地传达出从夏日到初秋的过渡感,让人仿佛能亲身体验到温度的微妙变化。
“三更月在绛河东”,最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三更时分,月亮挂在东方的绛河之上,这里的“绛河”可能是指银河,也可能是诗人虚构的景象,用来增添诗意。月光洒在大地上,给夜晚披上了一层银纱,营造出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夜晚的深深喜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初秋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变换,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宁静夜晚的赞美,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落落登坛意未降,生花长梦笔如杠。
风霜骤喜来空谷,云雾犹惊隔大江。
上界仙才元第一,中原词客定无双。
三山尚计当年约,肯迟寒空白玉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