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生计唯耕植,共道栽桐胜种田。
无税不惊鸡犬叫,有锄休仰子孙贤。
偷禾鼠往邻村去,薙草人閒镇日眠。
三岁便教花作实,满篷风送卖油船。
山居生计唯耕植,共道栽桐胜种田。
无税不惊鸡犬叫,有锄休仰子孙贤。
偷禾鼠往邻村去,薙草人閒镇日眠。
三岁便教花作实,满篷风送卖油船。
这首《种桐》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生活图景。诗人以“山居生计唯耕植”开篇,点明了生活的来源在于耕作与种植,接着“共道栽桐胜种田”一句,表达了栽植桐树比普通耕作更为适宜的观点,或许是因为桐树不仅能够提供木材,还可能有其他经济价值或象征意义。
“无税不惊鸡犬叫,有锄休仰子孙贤”两句,通过对比无税与有税的社会环境,以及勤劳与依赖的关系,强调了自给自足、勤俭持家的重要性。没有赋税的压迫,鸡犬安宁,人们不必为生计担忧;有了锄头,就不必寄希望于子孙的贤能来维持生活,体现了对个人努力的重视。
“偷禾鼠往邻村去,薙草人閒镇日眠”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老鼠偷食禾苗,却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而闲暇之人则在修剪草木中度过时光,展现了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的互动。
最后,“三岁便教花作实,满篷风送卖油船”则寓意着教育与传承的重要性。从幼时开始,就教导孩子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如将花培育成果实,最终通过卖油船将产品运送到更远的地方,体现了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种桐》不仅是一首赞美山居生活的诗,也是对农耕文化、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