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何补晋江山,谁与中原了岁寒。
惟有白云三四片,飞来自向古琅玕。
清谈何补晋江山,谁与中原了岁寒。
惟有白云三四片,飞来自向古琅玕。
这首诗《竹林七贤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对“清谈”与“江山”的对比,以及对“白云”与“古琅玕”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首句“清谈何补晋江山”,以“清谈”象征文人雅士的闲适议论,却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暗含对晋朝衰败的无奈与反思。接着,“谁与中原了岁寒”一句,将视角转向北方的中原地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英雄人物的渴望。
后两句“惟有白云三四片,飞来自向古琅玕”,则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寄托情感。白云飘渺,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而“古琅玕”可能是指古代的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寓意。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哲思的画面,暗示着在动荡的时代中,唯有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韧,才能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借景抒情,寓言于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自我超越的追求。
我贫如曲逆,瓮牖门垂席。
莽苍且三餐,鹏鷃俱自适。
功业薰天地,等是一戏剧。
高堂亲鹄发,甘脆尚谋食。
空余圣门事,黾勉愧强力。
前修皎日星,一一是标的。
未敢如求赐,自画兼愿息。
文皇光明大式围,招来群策常低眉。
恩流动植到肌骨,民心与作邦家基。
岁月日逝阅天宝,樁撞家居恣纖儿。
妇后一日投三子,内间更纳寿王妃。
三纲俱紊今若此,渔阳叛将来犹迟。
骑骡入蜀事惨恻,灵武即位尤堪悲。
五郎父子较名义,直与安史分毫厘。
若非贞观基局牢,分披已作周东西。
临淮电击亦漫尔,汾阳韬略将何为。
后来更出颜元辈,深词大刻中兴碑。
艰难不少念厥祖,坐蒙前福仍夸毗。
鉴观陈迹动叹息,愿上文王圣德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