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纶知讲履声閒,正字鸿胪槛外班。
才折一躬开起止,丹心吐出殿中间。
丝纶知讲履声閒,正字鸿胪槛外班。
才折一躬开起止,丹心吐出殿中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直讲在官署中的形象与心境。首句“丝纶知讲履声閒”,以“丝纶”喻指朝廷的诏令或教诲,暗示直讲在传达和解释这些教诲时,脚步轻盈,内心专注,体现出其对知识传播的虔诚与恭敬。次句“正字鸿胪槛外班”,通过“正字”和“鸿胪”这两个官职名称,以及“槛外班”这一场景描写,展现了直讲在官署中的位置与职责,同时“槛外”二字也营造出一种开阔、自由的氛围,暗示其在知识传播上的独立性和影响力。
第三句“才折一躬开起止”,生动地描绘了直讲在讲解过程中,每当遇到关键之处,便会深深鞠躬,既是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听众的尊重。这里的“才折一躬”不仅表现了直讲的谦逊态度,也体现了其教学方法的严谨与深入。最后一句“丹心吐出殿中间”,则直接表达了直讲内心的赤诚与热情,他将满腔的热情和对知识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这种情感在殿堂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直讲在官署中工作状态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深刻揭示了教育者对于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纪咏之作。
此花迥绝他花,湘中不减吴中盛。
疑从太华,分来岳麓,根荄玉井。
炬列千红,盖擎万绿,织成云锦。
向壶天清暑,风梳露洗,尘不染、香成阵。
好似一番雨过,似轻鬟、晚临妆镜。
阿环浴罢,珠横翠乱,芳肌犹润。
载月同游,隔花共语,酒边清兴。
问六郎、凝伫多时,公不饮、俗几甚。
天涯舍我先归,还知我以何时去。
浮生萍梗,南辕北旆,之吴之楚。
岂偶然哉,祗堪一笑,无庸多语。
向临岐赋别,丁宁祝望,竿百尺、进一步。
其奈头颅如许。
更藩篱、穴犹据虎。
良机一失,付之谁手,探囊堪取。
君对天庭,上咨西事,历陈条绪。
问相如、汉指来宣,果何益、亦何苦。
万里归朝去。
倚江亭、绿波碧色,一川晴絮。
赢得威名留草木,玉垒雪山高处。
未应减、平淮裴度。
见说金瓯书字久,待公来、便作商岩雨。
休忘却,蜀都赋。
旌旗回首在城暮。
听樯头、飞燕似把,人情低诉。
两两三三鸥鹭里,拍拍船儿一羽。
算惟有、清芬载取。
百万人家儿样恋,恨柳风、不为留连住。
离梦绕,沙堤路。
满酌荆州酒。
望莱庭、斑衣拜祝,俾吾亲寿。
玉水雪楼游宦地,近访甘棠依旧。
逢父老、颂声盈口。
争道蜀边劳数载,也真宜、略伴云横岫。
小儿辈,任成否。
东皋十月梅开后。
想亲朋、团栾一笑,从容觞豆。
塞上弓刀成底事,不过腰金如斗。
算不直、渊明株柳。
只恐鲸鲵无计取,更须烦,绿野持竿手。
看勋业,国长久。
将谓霏微雨。
恍朝来、虚檐生白,寒侵冒絮。
拟和盐花凌谢韫,,巧思翻成金注。
谁寄我、雪车冰柱。
酿熟羊羔炉拥兽,羡画楼、金帐调宫羽。
人应共,回风舞。
围场校猎淮云暮。
记当时、银杯缟带,网禽置兔。
老去不禁鞍马力,独对愁吟似甫。
问一棹、剡溪何处。
愿与铁衣春解戍,把梁园、旧话供儿语。
孤梅外,梦魂度。
山接平芜,烟横远墅,修眉淡抹晴妆。
菊梅交际,天未十分霜。
几许无穷秋思,空凝伫、衰柳斜阳。
溪头路,黄芦一片,凫雁两三行。
平章。
风景似,画图一幅,著我徜徉。
山中无事,聊尔适吾狂。
不用登临感慨,青帘外、新酒堪尝。
何为者,东家宋玉,千古叹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