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地通夷蓄异谋,辽阳世将薄封侯。
十年浪效长沙哭,一疏曾怀曲突忧。
马革未收边士骨,藁街应斩叛臣头。
野人错料蒙尘事,但愿铙歌拜冕旒。
弃地通夷蓄异谋,辽阳世将薄封侯。
十年浪效长沙哭,一疏曾怀曲突忧。
马革未收边士骨,藁街应斩叛臣头。
野人错料蒙尘事,但愿铙歌拜冕旒。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的《和黄士明太史辽左闻报六首己未九月(其四)》中的第四首。全诗以辽阳为背景,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与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首句“弃地通夷蓄异谋”,点明了辽阳作为边疆重镇,易被敌方利用,暗藏隐患。接着“辽阳世将薄封侯”一句,感叹在这样的地方,即便是英勇善战的将领,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封赏,暗示了朝廷对边防的忽视。
“十年浪效长沙哭,一疏曾怀曲突忧”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边疆长期战乱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长沙之哭,比喻对战乱的哀悼;曲突徙薪,意指预防未然,此处暗含对早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反思。
“马革未收边士骨,藁街应斩叛臣头”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牺牲的哀悼以及对叛逆者的严厉谴责,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与安定的深切期盼。
最后,“野人错料蒙尘事,但愿铙歌拜冕旒”两句,以“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误解与遗憾,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盛世的向往,希望朝廷能通过音乐(铙歌)向天子(冕旒)表达百姓的心声,祈求国泰民安。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边疆战事的忧虑,也有对国家统一与和平的强烈愿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数佳处入雕栏。
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
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
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
缘尽山城且不归,此生相见了无期。
保持异日莲花上,重说如今结社时。
南州有病客,起卧北窗下。
玉兔衔光照清夜,故人别我京洛游,不寄一行三改秋。
秋色变冷客裘薄,渐觉衣袂寒飕飕。
作诗欲寄君,未语先有愁。
不如呼童起,危坐北窗下,一杯宽我千日忧。
眼前俗事何扰扰,此夕尽向杯中休,何必怀黄金印兮爵通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