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雍鸣雁,肃肃羽衣,翱翔下上鸣声偕。
避寒就暖向南国,云多水阔粳稻肥。
朝游沧江曲,夕止清镜湄。沙鸡野鹭,未许为匹仇。
不解传尺素,讵令充奠仪。漂泊野逸畴能羁。
嗟彼孔鸾,文彩陆离。俯仰雕笼,匪人则饥。
顾尔鸣雁,宁不惭羁縻。雍雍鸣雁,载鸣载飞。
天高海阔任所之。
长年不用忧罗网,成汤新政为尔施。
雍雍鸣雁,肃肃羽衣,翱翔下上鸣声偕。
避寒就暖向南国,云多水阔粳稻肥。
朝游沧江曲,夕止清镜湄。沙鸡野鹭,未许为匹仇。
不解传尺素,讵令充奠仪。漂泊野逸畴能羁。
嗟彼孔鸾,文彩陆离。俯仰雕笼,匪人则饥。
顾尔鸣雁,宁不惭羁縻。雍雍鸣雁,载鸣载飞。
天高海阔任所之。
长年不用忧罗网,成汤新政为尔施。
这首《鸣雁篇》由明代诗人朱纯所作,通过描绘大雁的迁徙与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由与羁绊的思考。
首先,诗中以“雍雍鸣雁”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雁群和谐飞翔的场景,展现了雁群的秩序与团结。“肃肃羽衣”则进一步强调了雁群的整齐与庄严。接着,“翱翔下上鸣声偕”描绘了雁群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鸣叫声和谐一致的画面,体现了雁群生活的自在与美好。
随后,诗人通过“避寒就暖向南国,云多水阔粳稻肥”这一句,巧妙地将雁群的迁徙行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不仅展现了雁群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暗示了它们对温暖与食物的追求。接下来的“朝游沧江曲,夕止清镜湄”描绘了雁群在不同地点的日常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同时也体现了雁群生活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沙鸡野鹭,未许为匹仇”一句,诗人通过对比雁群与其他鸟类的关系,表达了雁群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接着,“不解传尺素,讵令充奠仪。漂泊野逸畴能羁”则通过雁群无法传递书信和充当祭品的无奈,以及它们在广阔天地间的自由漂泊,表达了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最后,“嗟彼孔鸾,文彩陆离。俯仰雕笼,匪人则饥”通过对比孔鸾(传说中的神鸟)与雁群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强调了雁群在自然中的自由与幸福。而“顾尔鸣雁,宁不惭羁縻”则直接抒发了对雁群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中束缚与羁绊的反思。
整首诗以雁群的迁徙与生活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和谐与冲突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