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一棺还,入梦溪堂,犹泣围城依本印;
黄冠九庙鉴,鬻书海市,难忘残夜共炉灰。
白下一棺还,入梦溪堂,犹泣围城依本印;
黄冠九庙鉴,鬻书海市,难忘残夜共炉灰。
这首挽诗以深情的笔触,悼念了一位名为“清道人”的人物。通过“白下一棺还”与“黄冠九庙鉴”两句,巧妙地将逝者与道教文化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也暗示了其信仰的背景。其中,“白下”是南京的别称,暗指逝者生前所在之地或出生地。“一棺还”,则形象地描绘了逝者归葬的情景。
“入梦溪堂,犹泣围城依本印”一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色彩。溪堂,可能是指一处静谧的读书或思考之所,这里以“入梦”形容逝者灵魂的回归,而“犹泣围城依本印”则表达了对逝者生前经历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对某个特定事件或场景的回忆,暗示了逝者与南京城的深厚情感联系。
“黄冠九庙鉴,鬻书海市,难忘残夜共炉灰”四句,进一步深化了对逝者的追忆。黄冠,是道士的服饰,此处再次强调了逝者的身份。九庙鉴,可能是指道教的九宫观,象征着逝者精神世界的归宿。鬻书海市,用海市蜃楼比喻逝者留下的书籍如同珍贵的宝藏,即使在逝去后仍能为后人提供知识与智慧。最后,“难忘残夜共炉灰”一句,以日常生活的细节,如夜晚围炉取暖,表达了逝者与生前友人之间的温馨回忆,以及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不仅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思,也蕴含了对生命、信仰、友情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君不见西瓯自昔蛮夷国,谷永招降拓疆域。
郁林千寨拜衣冠,乌浒万家成部落。
后来征剿徒纷纭,肉食何人建长策。
将军年少事文儒,早向桥边受素书。
敕下九重分玉虎,府开五筦给铜鱼。
楼船西向浔州去,直到韩公断藤处。
诏书节制两江兵,武靖楼头画角鸣。
夜火船归武宣县,秋风马跃伏波营。
辕门置酒排高宴,幕府羽书速飞电。
霜满牙旗冻不翻,月明刀斗严如战。
四姓徭民罢鼓鼙,五屯獞户投戈剑。
将军此去策勋名,伫看飞书报玉京。
诸蛮从此应安堵,望见西瓯乐太平。
秀江桥下浪头开,兴贤楼上酒今催。
齐声着力鼓棹去,拍掌浩歌夺锦回。
未必百年逢百度,何缘同志聚同堆。
马蹄明日东西路,廊庙山林莫浪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