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门普普门收,才著襕衫便不羞。
昨夜猿啼新岭上,今朝鹤唳古溪头。
恶风飘堕回光息,欲火焚烧当处休。
璎珞受来都不用,平生活计冷湫湫。
观音门普普门收,才著襕衫便不羞。
昨夜猿啼新岭上,今朝鹤唳古溪头。
恶风飘堕回光息,欲火焚烧当处休。
璎珞受来都不用,平生活计冷湫湫。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道川所作的《颂古二十八首》中的第四首,以观音门和普门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独特见解。首句“观音门普普门收”暗示了佛法的包容与普度众生,而“才著襕衫便不羞”则描绘出僧人即使身着简单衣物也不以世俗眼光为耻的形象。
接下来两句“昨夜猿啼新岭上,今朝鹤唳古溪头”,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般地展示了僧人的生活环境,猿啼和鹤唳象征着清寂与超脱,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恶风飘堕回光息,欲火焚烧当处休”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面对诱惑和烦恼的态度,如同恶风停止,欲望之火被熄灭,体现了佛教中戒定慧的修行理念。
最后两句“璎珞受来都不用,平生活计冷湫湫”,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淡泊,即使有珍贵的佛珠(璎珞)也弃之不用,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心灵得到真正的清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僧人内心的清净与修行的艰难,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院落深深杏花雨,莺声啼遍辛夷坞。
流苏罗幕春尚寒,博山轻飘香一缕。
鸾镜晓梳春云长,玉钗宝髻蟠鸳鸯。
斜卷重帘帖翡翠,金勒雕鞍叹何处。
谁家池馆咽笙歌,月照清尊金叵罗。
愁人独夜不成寐,绞绡晓起看红泪。
西北收皇旅,东南归帝京。
山驱八骏下,海泛六龙行。
后车环外区,前驷集神坰。
支兵联四校,中坚屯九营。
绛气曳朱竿,青云生翠旌。
饶歌彩吹激,行漏玉鸾鸣。
入觐万国至,清宫群后迎。
金貂杂流景,圭璧委繁星。
录功对五帝,合符朝百灵。
俯窥地纽正,仰瞻天柱平。
郊禋方展义,升封将告成。
祈招美王度,长谣诵休明。
我歌行路难,什百之端歌一端。
丈夫委质事天子,岂谓当由左右始。
九重邃远壅蔽多,疏贱孤臣竟谁恃。
君不见贾谊上书谈世务,汉皇欣然绛灌怒。
只言旦暮即公卿,一麾却作长沙傅。
又不见董生硁硁守廉直,儒者安知丞相力。
白头不得里中卧,远徙胶西骄主国。
二公之事略无异,史策纷纷多此类。
余风积习传至今,覆辙危机在平地。
沛国迂儒不晓事,酷信丘轲泥文字。
往年抗疏婴逆鳞,赐玦归来十二春。
岂无高足据要津,未肯低眉干贵人。
贵人方寸九折坂,况我三轮行不远。
帝阍无路欲何之,五岳寻仙未应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