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幢高拂六桥烟,坐久无僧可问禅。
一寺袈裟三百众,寺门都趁卖经钱。
幡幢高拂六桥烟,坐久无僧可问禅。
一寺袈裟三百众,寺门都趁卖经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昭庆寺时所见的景象与感受。首句“幡幢高拂六桥烟”,以“幡幢”象征寺庙的庄严,它们高高地飘扬,仿佛触碰到了远处六桥的轻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坐久无僧可问禅”,诗人长时间驻足,却未遇到僧人,暗示了寺庙的宁静与清幽,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遗憾。
“一寺袈裟三百众”,描述了寺庙内僧侣众多的场景,通过“袈裟”这一特定服饰,形象地展现了僧人们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社会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最后,“寺门都趁卖经钱”,则揭示了寺庙经济活动的一角,说明了寺庙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僧人们通过售卖佛经来维持日常运营,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寺庙与世俗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昭庆寺的庄严与宁静,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三五半圆夜,二七素秋天。
银河耿耿,中渡绛节会星軿。
宝鹊喜传佳信,丹凤欢迎仙仗,瑞彩映珠躔。
此意天长久,不比在人间。
多情客,捧香饵,洁宾筵。
殷勤拜舞,乞寿乞富乞团圆。
宜与人人愿足,更看家家欢洽,喜气满江山。
今夕莫辞醉,后会是来年。
泽国正秋杪,微雨洒江滨。
凭高一望,万里多稼总如云。
芳野壤歌鼎沸,古市欢声辐凑,尽是泰平人。
铃阁尽无事,桃李满公门。
恨瓜戍,趣征驭,惜芳辰。
高情耿耿,重别中夜沃清尊。
不为兰亭感慨,莫作楚狂醉倒,谭笑自生春。
明日送行处,忍顾翠眉颦。
上苑暮春好,烟雨正溟濛。
桃蹊冷落无语,嫩绿翳残红。
好是翠幈乍展,喜见玉英初坼,裁翦费春工。
绰约更娇软,轻扬万条风。
散清馥,翻素艳,照晴空。
佳人羞妒,兢把粉质斗芳容。
无限恼人风味,别有留春情韵,都付酒杯中。
极目凭阑久,月影在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