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影临池,依约淡黄新翠。共春蚕、三眠未起。
惊蜩催醒,早芳华如洗。耐风霜、自成摇曳。
秦淮那畔,以否画桡曾系。宴阑时、轻随逝水。
重携纤手,撚长条为誓。更休听、渭城声里。
秀影临池,依约淡黄新翠。共春蚕、三眠未起。
惊蜩催醒,早芳华如洗。耐风霜、自成摇曳。
秦淮那畔,以否画桡曾系。宴阑时、轻随逝水。
重携纤手,撚长条为誓。更休听、渭城声里。
这首诗名为《风中柳》,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汪东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柳树的秀影倒映在池塘中,叶子呈现出淡黄与新翠交织的色彩,如同春蚕尚未完全醒来,沉醉在早春的洁净之中。蝉鸣声中,柳树被唤醒,展现出坚韧的风霜耐力,枝条随风轻轻摇曳。
诗人将思绪转向秦淮河畔,想象着曾经有船只在此系缆,举行过宴饮。宴席散去,柳枝随流水而去,仿佛承载着往昔的记忆。诗人再次挽起女子的手,折下柳条作为誓言的象征,寓意永恒的承诺。最后,他劝告听者不必再沉溺于渭城离别的歌声,似乎是在感慨人生无常,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柳树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情感变迁的细腻感触,以及对美好瞬间的珍视和挽留。汪东的笔触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展现了他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