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穷初不为能诗,笑杀吹竽滥得痴。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
我穷初不为能诗,笑杀吹竽滥得痴。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寄江文卿刘叔通(其三)》中的片段,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诗歌创作与评价的深刻见解。
首句“我穷初不为能诗”,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并非天生擅长诗歌创作,流露出一种谦逊的态度。接着,“笑杀吹竽滥得痴”一句,以“吹竽”这一典故比喻那些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人,讽刺了那些在诗歌领域中缺乏真才实学却自以为是的人。这里“滥得痴”三字,既是对那些无才之人的一种嘲讽,也暗含着对真正才华的珍视和尊重。
“莫向人前浪分雪”,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区分真假的重要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往往难以分辨事物的真伪,尤其是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更是如此。诗人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作品时,不应轻易地做出轻率的评价,以免误导他人或自我。
最后一句“世间真伪有谁知”,则表达了对世间真假难辨的感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其中的真伪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准确判断。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才能、艺术评价以及世间真伪的探讨,展现了朱熹对于诗歌创作与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蕴含了对真知灼见的渴望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身病多思虑,亦读神农经。
空堂留灯烛,四壁青荧荧。
羁旅随人欢,贫贱还自轻。
今来问良医,乃知病所生。
僮仆各忧愁,杵臼无停声。
见我形憔悴,劝药语丁宁。
春雨枕席冷,窗前新禽鸣。
开门起无力,遥爱鸡犬行。
服药察耳目,渐如醉者醒。
顾非达性命,犹为忧患生。
疏野林亭震泽西,朗吟闲步喜相携。
时时风折芦花乱,处处霜摧稻穗低。
百本败荷鱼不动,一枝寒菊蝶空迷。
今朝偶得高阳伴,从放山翁醉似泥。
夜梦云阙间,从容簪履列。
朝游洞庭上,缅望京华绝。
潦收江未清,火退山更热。
重欷视欲醉,懵满气如噎。
器留鱼鳖腥,衣点蚊虻血。
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
冠剑日苔藓,琴书坐废撤。
唯有报恩字,刻意长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