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露夜泠泠。何处秋声。梧桐叶上最分明。
此际碧纱关不住,红出书灯。帘幕峭寒生。
垆鸭烟停。兔华如水漾中庭。
安得一枝横竹好,吹到三更。
风露夜泠泠。何处秋声。梧桐叶上最分明。
此际碧纱关不住,红出书灯。帘幕峭寒生。
垆鸭烟停。兔华如水漾中庭。
安得一枝横竹好,吹到三更。
这首清代赵庆熹的《卖花声·许群修碧声山馆图》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画面。"风露夜泠泠",以冷冽的风露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清凉,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何处秋声"引发听者对秋意的探寻,而"梧桐叶上最分明"则点明了这声音来自梧桐叶,暗示了秋夜的萧瑟和离别之情。
"此际碧纱关不住,红出书灯",碧纱窗透出微弱的灯光,与窗外的秋色形成对比,灯光下的红色更显温暖,但又无法驱散夜的寒意。"帘幕峭寒生"进一步强调了秋夜的寒冷,而"垆鸭烟停"则通过描绘炉火的烟雾停止,暗示时间已晚。
"兔华如水漾中庭","兔华"即月光,如水般在庭院中流淌,增添了宁静而凄美的意境。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安得一枝横竹好,吹到三更",希望能有一枝横笛,将这秋夜的清音吹至更深人静之时,表达了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情感深沉,寓情于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斜阳欲挂晴川树,丹霞远映潇湘浦。
洞庭湖上接星沙,万里归舟自何处。
云帆缥缈天际来,势压滔天云浪摧。
须臾已达汉江曲,江声汹涌如鸣雷。
汉阳城头夜吹角,暂从鹦鹉洲边泊。
长笛一声山月低,残灯数点江云薄。
西蜀滇南与海通,浮波来往自无穷。
暮天已卷三湘雾,晓日还悬七泽风。
突兀危楼瞰江水,临眺何人频徙倚。
寒鸦飞尽淡烟收,浩荡瑶空净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