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峡束江水,千峰不可攀。
庐皆匡氏宅,壁似谢公山。
有迹游方外,何心出世间。
倘逢乘鲤客,明月棹歌还。
一峡束江水,千峰不可攀。
庐皆匡氏宅,壁似谢公山。
有迹游方外,何心出世间。
倘逢乘鲤客,明月棹歌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进入峡谷时所见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一峡束江水”以“束”字形象地展现了峡谷紧紧环绕江水的壮观,仿佛将江水紧紧束缚于其中,营造出一种狭窄而深邃的空间感。
接着,“千峰不可攀”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峡谷中峰峦叠嶂、险峻难登的特点,让人感受到自然力量的雄伟与神秘。这里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震撼,也暗示了探索自然的艰难与挑战。
“庐皆匡氏宅,壁似谢公山”两句,运用典故,将眼前的景致与历史人物相联系,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这里提到的“匡氏宅”和“谢公山”,分别指向三国时期的隐士庐山和东晋名士谢灵运常游之地,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古代高人逸士生活的追慕。
“有迹游方外,何心出世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在“方外”即指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而“出世间”则意味着回归世俗,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倘逢乘鲤客,明月棹歌还”以浪漫的想象收尾,设想如果能遇到传说中的乘鲤仙人,在明月之夜泛舟归来,既充满了诗意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峡谷的壮美与神秘,以及诗人内心对自然与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明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华发负沧洲,星霜又一周。
未凭终夜雨,能洗隔年愁。
池草起吟思,树禽栖屋头。
空馀壮心在,灯下看吴钩。
束书入京阙,忧国最情深。
天意有兴废,人才无古今。
布衣万言疏,孤剑一生心。
直道嗟难遇,贾生终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