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深山带屋,绿净水通门。
泉石情还重,丘园道自尊。
种莎添野色,留竹护篱根。
乐事惟心会,休逢俗子论。
翠深山带屋,绿净水通门。
泉石情还重,丘园道自尊。
种莎添野色,留竹护篱根。
乐事惟心会,休逢俗子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山居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间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之感。
“翠深山带屋,绿净水通门。” 开篇即以“翠”、“绿”两字点染出山林的生机与活力,山色苍翠,水色碧绿,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自然之色所浸染。山与屋、水与门的和谐相融,不仅展现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居住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泉石情还重,丘园道自尊。”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泉石,象征着清静与高洁;丘园,则代表了道德与修养。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种莎添野色,留竹护篱根。” 描述了诗人亲自参与山居生活的场景,通过种植莎草和竹子来增添自然的色彩与保护家园,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细心经营。
“乐事惟心会,休逢俗子论。”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真正快乐的理解与追求。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感悟与体验,而非外在的评价或世俗的认同。因此,诗人希望避开那些不理解或不欣赏这种生活情趣的俗人,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以及对内心自由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苦海奔波,荆山劳役,欲救宝璧嘉祥。
周而复始,瞥地悟真常。
两凑玄关运度,升灵曜、飞出扶桑。
回光看,璇玑万象,一一现明堂。
人还穷此理,尘缘悉屏,世梦都忘。
觉身心和畅,无限清凉。
万化收归鼎内,红光迸、丹熟馨香。
吞服了,还童返老,出自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