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负心人,毋与朱三伍。
狙诈曹瞒流,狞凶亚石虎。
狂锋既犯跸,王公尽砧斧。
沙陀首弄兵,乘时窃边土。
破巢稍臣分,劫揆仍凶虏。
力屈聊避尊,夫岂崇故主。
窃陋司马公,帝纪安足数。
自古负心人,毋与朱三伍。
狙诈曹瞒流,狞凶亚石虎。
狂锋既犯跸,王公尽砧斧。
沙陀首弄兵,乘时窃边土。
破巢稍臣分,劫揆仍凶虏。
力屈聊避尊,夫岂崇故主。
窃陋司马公,帝纪安足数。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列举古代一些著名的负心人和奸雄,如朱三、曹操、石虎等,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的批判。诗人提到他们狡诈、残忍,破坏了国家的稳定,甚至篡夺政权。接着,诗人描述了在这些奸雄的侵扰下,王公大臣遭受的苦难,以及边疆被侵犯的情景。
诗人特别提到了沙陀部族首领的叛乱,他们趁机窃取边土,导致国家分裂。这种分裂不仅让臣民们失去了原有的土地,还给了凶残的外敌可乘之机。在国家陷入困境之时,诗人暗示有些人物选择暂时避难,但这并非出于对旧主的忠诚,而是形势所迫。
最后,诗人以司马光为例,表达了对历史记载的怀疑。他认为,像司马光这样的历史学家,可能无法公正地记录这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因此,历史的记载未必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批判,反映了诗人对权力、忠诚与历史记录的深刻思考。